发布时间:2021-06-30 17:50:12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当前全球的经济形势有可能会爆发金融危机吗?

    1、当前全球经济形势是极有可能会爆发金融危机的,其根本性原因在于以下四点:

    ①、随着疫情的到来,美联储通过货币宽松对各类市场释放了流动性,以期唤醒这些市场的交易频率,然而对比2008年金融危机,美联储的救市与这次的救市有很大的区别。
 
    上次的拯救对象主要是实体经济的企业部门,这次的拯救对象是资本市场主体和居民部门,而且对居民部门采取财政补贴的手段则直接造成了储蓄的上涨,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不仅会把资本市场的通胀给进一步抬高,而且还会造成实体经济供需端的通胀。
 
    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MG货币宽松之所以没有形成通胀,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居民部门的储蓄率太低了,加上宽松货币经财政手段转移到了企业部门的手中,尚且因为宽松货币政策相对来说退出得早,所以对社会普遍的物价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况且因为货币政策的正常化,对各部门的不良贷款的消化以及整个市场出清的程度也加大了不少,这些无疑都对往后十多年的MG经济基本面的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次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于全球的大爆发而导致以美联储为首的各国央行皆在印发货币以期缓解疫情对社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于是共同造成了这场堪称史诗级的大放水,然而,疫情所导致的公共卫生防控的常态化以及此前的大放水留下了巨大的势能效应共同巩固了货币供给端的结构性问题,譬如资产泡沫的刚性愈发强化与传导机制的结构性愈发凸出。由此可知,资产泡沫和货币结构性问题已然到了临界点。
 
    ②、在过去疫情肆虐的这一年里,货币流动性的充裕造成了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所谓“富人通胀,穷人通缩”,就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
 
    资本市场的价格膨胀说白了就是一种货币现象,其上涨或下跌并不完全取决于其发行主体的盈利情况,由此,还造成经营投入、付出与回报、收获不尽对称的局面。
 
    ③、不仅如此,除了MG联邦政府和美联储除了要面对此前大放水所带来的泡沫刚性、货币结构性等的旧问题,尚得直面此次大放水的目的和实际操作所造成的新问题——市场的分化与经济运作系统的传导具有一体两面性。
 
    过去释放的货币流动性均在投资端而非在生产端和消费端,然而由于系统对各部分所具有的传导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端势必会溢出部分的流动性,从而传导到生产端和消费端,推高通胀,也就是说,流动性的溢出和传导势必会演变成风险。
 
    ④、实体与资本这两个主要市场的格差太大所导致的投资回报不对等的严重化以及系统风险的传导性,基本上就是现在这个世界正在面临的所有问题的根源。
 
    而导致这一根源的出现的罪魁祸首,是借用后凯恩斯及大央行主义的思想对原本属于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进行过度干预。
 
    2、国内知名学者任泽平在其近期的一篇研究文章中指出,如今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经济形势已处在流动性拐点、通胀预期以及滞胀周期这三重叠加的悬崖边缘。
 
    ①、何以处在流动性拐点?
 
    此前因疫情爆发而释放的天量货币,在央行干预市场所导致的结构性问题的加持下,成功推高了作为资金蓄水池的资本市场里头的资产价格,却没有解决实体经济的供给端生产与需求端就业的情况,故而,金融传导机制的结构性问题与社会民生的结构性问题于疫情过后变得更加严重。
 
    随着新冠疫苗在全球范围内的接种,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可是有关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由此掣肘了货币政策的宽松意愿,不得不采取紧缩措施以期改善这种结构性问题突出的局面,故而,货币流动性或许不再如此前那么充分,也就意味着拐点将至。
 
    ②、何以形成通胀预期?
 
    此前各国央行超发的天量货币流动性被公权力干预市场的行为引导到了资本市场这一资金蓄水池里头,MG以股市为主,中国以房市为主。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降,全球各主权实体的公权力通过行政或司法等手段将原本处在同一实体空间的市场即统一的市场给强制分离成功能性极强的各类市场,使这些市场在某些方面看来不尽相同,且根据各自的功能,对应各自的权责,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但是,纵使市场被人为地分割了,也改变不了它们此前是统一的这一事实,且它们如今仍处在同一物理空间里头,根据系统论进行分析,它们不仅保留了各自的独立性,而且还具有部分传导的特性,譬如对部分要素的单向或双向传导,而这种要素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益或风险。
 
    去年一整年释放的货币流动性几乎全部引到了资本市场,已经造成其资产价格有史以来最高位的涨幅了,股市、楼市、数字货币、新概念资产等价格全线暴涨,譬如BTC最高价为58,000美元一枚,由此可见资本市场的通胀已经十分厉害了,大量流动性无处可去。
 
    鉴于系统论以及各类市场的传导机制,当影响经济形势的关键因素——疫情,逐渐好转之时,那么实体经济就会逐渐恢复活力,起先无处可去的流动性此刻就会从资本市场溢出至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供需端要素价格上涨,资本市场的资产价格下跌,如同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茅台股价暴跌,此等乃是一体两面的,就好比两处水位不同的池子,其等中间的闸门一旦开放甚至消失不见了,那么起先处在高水位的池子的水便会自动流向低水位的池子,直至两者的水位处在同一平面为止。
 
    也就是说,如今大众对于通胀即将到来的预期是对实体经济领域所做的判断,而非资本市场。按照上述“水位”的比喻加以分析,实体经济形成通胀的同时,资本市场就势必会通缩,前者的表现是物价飞涨,后者的乃是资产暴跌。
 
    ③、如今是否步入了滞胀周期?
 
    咱们可以沿着上面关于通胀预期的阐述来接着分析“滞胀周期是否已经到来”这一问题,实体经济通胀,意味着无论是供给端如生产原材料的价格,抑或是需求端如各类社会零售物资和商品的价格,均会上涨,那么就会出现短时间内物价上涨而劳动报酬却没上涨的情况。
 
    另外,生产供给端的原材料上涨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规模产量就会下降,也就意味着社会资源的主要增量下降了,基于存量资源分配的问题就会愈发突出。
 
    劳动报酬这方面的增量下降了,边际效用递减了,而资本市场上的增量也在下降,社会总财富的增长下降了,由此步入经济存量争夺的时期,一旦剩余的社会资源皆属于存量,那么就可以确定此时的经济步入了滞胀周期。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