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25 20:15:22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现金贷盈利方式粗暴简单,看中转型选择的余地有限

现金贷盈利方式粗暴简单。它专注于运营能力和滚雪球能力,不太关心风险、许可证和合规性。

无论是华尔街背景,还是金融街背景芝麻分贷款口子,本质上商业含金量都没有太大区别。做不好的现金贷业务很难,但要做好其他业务却不是那么容易。

现金贷行业动荡不安,监管会议落幕,但谁会倒在刀下,谁会被保护,谁会被抛弃?

同时,现金贷玩家也一直在思考自己的退路,转型是很多企业选择的路径。转型赚大钱,转型36%以下利率人群,转型场景分期。

但从商业逻辑上看,这些尝试大概率不会有好结果,大部分现金贷公司都会走上艰难而痛苦的转型之路。

趣店表示要向汽车金融转型,张中推出大额贷款产品,同时延长还款期限。Magic Cash在对外宣传中也表示将涉足消费分期...

结合目前市场上可以看到的主流现金贷公司的转型尝试,谈谈对现金贷转型的一些简单认识。

1. 轨道分析的转型选择空间有限

我们先来看看整个借贷市场基于不同借贷利率的差异化

从上图可以看出,目前现金贷公司的客户群已经是整个社会人群的底层。目前,为增加这部分人群的杠杆作用,国家现金贷平台已经发挥了作用。

一个赚了很多钱的现金贷平台要想转型,只能上去,也就是跳过当前的人群,对资质相对较好的人群做个思路。

无论是向场景消费分期付款还是汽车金融转型,还是改变产品参数、改善贷款融资、延长贷款期限,都是考虑的因素。

对于现金贷平台来说,最简单的转型就是抓住这部分年化利率在18%到36%之间的客户群。

1.首先在政治上,以后可以高枕无忧,或者至少不要因为暴利和民愤而被监管清理。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个劣势。

2、其次,这部分贷款群体的客户群与Cash Loan目前服务的群体有重叠,在客户群体画像上也有相似之处,所以改造不会完全陌生。

3.再次重申,18以下的头部区域并不是这些现金贷公司和创业公司涉足的战场。借贷利率几乎和信用卡人群一样,盈利模式完全不同来自消费分期付款公司和现金贷款公司。

在这个战场上与银行并肩作战的是BATJ(花呗、白条、小贷等)这样的一线互联网巨头。

对他们来说,一个不缺钱,一个不缺流量,但技术、风控等看似重要的因素却可以慢慢靠学费买单。这个战场是家庭背景和背景,而不是能力,所以现金贷款公司没有任何作用。

在第二个梯度中,像美团、唯品会这样的公司,基本上已经在开发适合自己客户群和流量转化的消费金融产品,找不到与现金贷公司合作的需求。

综上所述,如果要继续从消费金融中赚钱,现金贷公司必须与各大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和金融科技公司竞争,才能抢到这块蛋糕。

与利率定价在 18% 至 36% 之间的消费金融竞争,现金贷款公司有两种选择。在利率较低的情况下,他们可以选择继续纯线上,也可以切换到线下场景。

他们在这两次尝试中获胜的可能性有多大?这两种尝试将一一分析。

2、线下场景业务护城河高,蚕食难度很大

一、风控基因差异太大

转型与场景化消费金融公司竞争的第一个门槛是风控。对于需要转型的现金贷公司,其风控有两个典型特征:纯线上模式+固定模式风控模式。

纯线上模式下的风控体验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线下场景带来的风控问题能否扛得住?

解释:这里的坏账是指整个生命周期,最终有多少人成为坏账,PDL每个周期的坏账都没有那么高。

pdl的客户群同质化程度高,主要是老赖、赌徒、次贷,以及少数信用资质较差的应急需求。由于人群画像非常集中,可以用相对稳定的风控模型来描述,数据量越大,模型效果越好。

同时,现金贷款的交易量巨大。根据趣店招股书,2017年上半年交易额为380亿元。按平均1000元订单计算,每天处理近20万笔交易。如此庞大的交易量,靠人工是不可能的。市场上的现金贷公司大多也依赖数据驱动的模型进行风控。

从这个角度来看,现金贷公司才是真正的金融科技公司。如果没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家在线现金贷公司根本没有机会支撑如此庞大的体量。

但是,现有的纯数据驱动风控模型存在以下典型缺陷:

数据源只有一个维度。通常使用客户信息、设备、社交、外债、芝麻分等。各个现金贷平台90%以上的审计要素基本重叠。

快速响应变化和调整风险控制策略的能力有限。稍微有点统计常识的人应该明白,当Y样本不足时,模型驱动无法避免模型失真的影响。而且,在线流量的不同渠道之间,人群差异很大,质量也差异很大。使用不同渠道建立的模型进行预测,效果大打折扣。

审计是纯机器的,缺乏人为干预。事实上,人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时简单的识别可以发现很多低级的欺诈问题。但是,现金贷公司天生没有使用人工审核的经验,也不相信人工。这种认知管理差距可能是转型的另一个障碍。

场景中有很多B端风险,俗称代理问题。这些必须要求流程、机制和模型协同工作来控制它们。仅仅依靠模型从根本上是无效的。原因很简单:我知道最好的伪装技巧,知道如何轻松通过。

这包括来自渠道运营商的欺诈,甚至是渠道运营商与消费者之间的联合欺诈。这些问题,这些学费,现金贷平台都需要一一偿还,一个也救不了。

别说转型,就是一家深耕现场的公司。之前在这些方面都没有做好,会遇到很多坑,比如医美、租房、教育、3C。事实上芝麻分贷款口子,每个垂直领域都有巨大的B。端到端的风险损失,这层壁垒相信厚到足以阻止大多数初级玩家。

2、利润率变化

网上现金贷(PDL) 一般借贷周期是7-30天,也就是你放出来的钱,理论上最多30天可以收回。

第一阶段的坏账率低于10%,是你减去各种成本(资金、运营、获客)后的利润。因此,从盈利模式来看,不仅仅是赚钱,更重要的是赚钱快。

这也是为什么还有大量玩家进来的原因,因为只要监管不倒,就算倒了,我偷偷玩,随时可以撤。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逐步减少贷款额度,以控制余额支付的风险。

那些做的够早,赚的够多的玩家,连自己的钱都投入了,对银行的依赖程度也不是很大。

但是分期是非常不同的。这里是分期付款,而且场景内,36%以内,所以只要是在竞争激烈的场景中,获客成本通常会非常高,而且一开始也不会盈利。

先不说首月,即便是在一些竞争激烈的场景下,跑完12个月的分期还是亏钱的,也就是首单是亏,需要靠后续的回购才能盈利。

这种情况下,现金流总是负的,赚钱是不确定的,先亏是肯定的。

线下金融领域,目前没有哪家公司的现金流模型比现金贷更好。与现金贷公司相比,线下场景财务周期长、现金流回笼慢、对风控和坏账的容忍度低。盈利周期长,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

线下场景金融的盈利模式需要比较扎实的家庭背景,风险控制要非常谨慎,直到真正盈利的那一天。

这样的生意,对于做过pdl的玩家来说,可能真的需要信念来支撑。

3、线下渠道壁垒

线上pdl能够快速发展,还有一个角色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像“融360”这样的贷款超市。急需资金的人,通过这些超市,无差别地寻找新平台、新开口,肆无忌惮地借新换旧,增加了杠杆。

这些超市本身就是线下高利贷线上的大推手。如果一个客户推到20个平台,就是高手赚20返利,是无风险套利高手。

但是线下渠道呢?有这样的组织吗?3C、租房、教育、医美、旅游,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线下店铺挂着20个借贷平台的场景,这个机构是不是也像中介机构?

所以,线下场景有一道天然屏障,渠道引流不会像线上那样肆无忌惮。一个商家有几个好的分期合作公司就够了,不需要签20个合作。

如果这个逻辑是真的,那么这个渠道壁垒必然会挡住大部分公司,先发优势就很明显了。

最典型的例子是3C领域的捷信。深耕多年,占领了多家大型重点商家。如果迟到的人贵,根本谈不上,玩不下去。

另外,由于线下人群不是像pdl这样的信贷饥渴人群,不可能无限制地对这群客户增加杠杆。试想一下,如果一个白领已经有3张信用足够的信用卡,你让他再申请10张信用卡,根本就没有这种可能。

如前所述,虽然线下场景针对的部分人群与线上 pdl 客户群有重叠,但他们的整体资质还是要好很多的。

3. 线上转型,要么规模有限,要么不可持续

目前pdl的线上转型有两种方式:选择与在线互联网机构合作进行流量引流,或者通过外部数据提供商通过交叉营销来引导流量。

1、在线互联网机构与流量合作,等待被取代

从上图可以看出,目前市场上庞大的线上流量几乎已经被巨头瓜分,线下也是如此。与这些渠道商合作并不容易。

除了这80%的流量,市场上还有20%左右的零散非标准化交通入口。但这些非标准化流量需要个性化定制的场景壁垒和风控定制能力,难以形成大规模响应,潜在市场不大,想象空间有限。

另外,试想一下,这20%的消费者中有一部分做得很好,而且都是互联网公司,转型是必然的。

2.与数据公司合作引流,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现在市场上有另一种玩法。一些pdl平台通过与一些数据提供商合作,已经转型为在线领域。

他们通过筛选供应商手中的名单,挑选出素质较高的人,然后供应商进行营销,并为营销的结果买单,从而大大改善坏账,降低获客成本,解决海量客户获取。.

为这些人群做纯线上分期业务,前景也堪忧。

3、优惠不能捆绑,一个客户多次推销,质量堪忧

对于数据供应商来说,从营销中赚钱是第一要务。在这种模式下,他们是流量的分发者,定价权在他们手中。在利益面前,他们很难自律。

哪个客户列表营销多次,对甲方,对乙方,甚至对丙方,这已成为必然。唯一的障碍是客户本身。有的客户愿意被杠杆化,有的客户不情愿,但作为甲方,成功营销的客户必然会被其他借贷公司轮番轰炸。

4、数据稳定性堪忧,不可持续

通过各种手段,甚至非法获取用户各个维度的数据,在业内几乎是公开的秘密。目前,互金领域用户信息的非法买卖和使用已经形成了清晰的产业链。

除了运营商和网贷等常规数据,客户的网购数据、电话、短信、火车票、机票等,这些数据都可以在市场上购买。

据彭博社报道,中国监管机构正在调查此前与趣店相关的用户信息泄露事件。据媒体报道,此前有多达100万学生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在政策的强力监管下,未来这个行业的运作空间只会越来越小。

4。结论

现金贷的转变并不像一些文章解释的那么简单。金融行业是一项经过精心、慢慢打磨的辛勤工作。

像现金贷款这样的快速暴利业务本身并不普遍。从容易赚钱的行业过渡到手软的行业让市场跑出窗外。

MORE|更多精彩内容

一招教你看穿保险套路!(包括小额福利)

现金贷“巨震”!进入了生死倒计时!

80后中产收入鄙视链(附试题)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