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03 04:09:54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砍头息”只是网贷乱象的一个缩影(图)

“砍头息”只是网贷乱象的一个缩影(图)

“斩息”只是网贷乱象的一个缩影。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不少APP和短视频平台充斥着大量网贷广告和入口。“额度高、利息低、手续便捷、放贷快”几乎是这些网贷平台的常见口号,有的甚至标榜“零利息、可循环、最高免息××元”。

在一些短视频直播平台上,视频下方评论区有很多网贷推广广告和链接。记者在其中一段视频下留言不上征信的网贷无视一切,“我急需5000元,有人帮忙吗?” 过了一会儿,我收到了十几个人的私信,向记者推荐了各种网贷平台。记者在网上搜索发现,这些网贷平台一直受到大量投诉。

“我借了6万元,每1万元最低利息2元,申请方法很简单。点击视频下方链接,输入手机号和身份信息,即可申请。最高额度为20万元,5分钟到账。” 是短视频平台上的网贷广告。

今年年初,大三的小陈想买一部手机。看到上述广告后,他申请了3个月分期2000元的贷款。但利息和逾期罚款远高于他的预期――每月50元左右;加上不到半年的逾期罚款,网贷公司要求他还款近4000元。最终,小陈在家人的帮助下还清了贷款。

在小陈的引导下,记者还下载了网贷平台。完成身份认证和人脸识别后,记者输入银行卡账号,填写个人基本信息、资产信息和紧急联系人。完成以上信息后不上征信的网贷无视一切,即可提交贷款申请。

平台的贷款期限可分为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记者调查发现,如果贷款10000元分12个月分期还款,每月还款923.95元,12个月还款总额为11087.4元。平均一天利息近3元。贷款期限越短,利息越高。由于记者还没有走完所有的贷款流程,未来是否还有其他费用尚不得而知。逾期费用计算复杂,包括逾期违约金、服务费、提醒费等。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网民向网贷平台投诉4.2万余件,均为“诱骗贷款”、“年利率超30%”、“高利贷”、“暴力催收”等。 ”。

此外,记者调查发现,部分网贷平台与美容培训机构挂钩,通过夸大宣传、诱导消费等形式,欺骗消费者购买自身经济实力无法承受的消费品,签订“美容贷款”。 ”和“培训贷款”等。

记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查询发现,部分案件暴露了“培训贷款”套路:培训机构在面试求职者时对求职者进行技术测试,通过“言辞”诱导求职者进行培训,理由是:测试结果不合格,承诺培训合格后高薪就业,推荐求职者与其合作的网贷平台签订贷款合同。

为了解“美容贷”情况,记者以准备隆鼻为由加入了整形交流群。当记者提出预算不足时,不少美容师主动加记者为“朋友”、“花点钱美容值得”、“很多小姐姐选择贷款分期”、“低息低负担”,强烈推荐“美”贷。

据中消协统计,“诱导消费者申请美容网贷”是今年上半年全国消费者协会组织的美容美发投诉集中问题之一。

暴利驱使屡禁不止

加强监管和合法维权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对网贷乱象问题十分重视。2019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关于网络借贷虚假广告涉嫌欺诈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风险提示》;同年,人民银行等四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金融营销贷款行为的通知》,在扫黑除恶的过程中,“套路贷”也是重点对象之一。

然而,为什么网贷乱象不断被禁?

在任超看来,在严格管控下,仍有不少机构和平台涌入非法网贷并承担风险。根本原因是暴利。一方面,正规金融机构对借款人资产和信用审核要求较高,部分中小企业和个人无法及时获得贷款。此类违法违规行为很难彻底清理。

孟强认为,这些APP和网络平台构成了电子商务法中明确的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的主体地位。如果他们只是提供交易场所,他们的责任和义务相对较轻;如其参与借贷,或您不参与但知悉借贷违法违规行为,且不停止或改正的,平台经营者将与借贷人承担连带责任。

北京吉人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龙飞指出,此类包含“不按揭、不担保、不征信、低息、快贷”的网络借贷广告,实际上包含“斩首”等类型的广??告。收费涉嫌构成虚假宣传。此外,部分网络借贷平台可能根本不具备借贷资质,涉嫌非法营销金融产品。部分平台还涉嫌侵犯用户个人信息,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进一步督促集中整改。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在一定条件下,网络交易平台的提供者应当依法承担预付费用。为进一步规范网络借贷平台,龙飞建议从民事赔偿的角度强化平台责任,推进网络交易平台商预付费用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网络借贷平台商给予更多优惠。消费者的决定。承诺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对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应建立在建立规范化、规范化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数据共享机制的基础上,让各监管部门共享网络借贷平台的相关财务数据,进而判断是否存在任何罪行。进行研究和判断。谢树说道。

如何防范网贷平台设下的套路和陷阱?

孟强建议,消费者要理性消费,不要一味追求过度消费和先进消费,同时提高判断力,不要被一些表面的“福利”所迷惑。在签订相关贷款合同时,请仔细阅读条款,避免出现不公平条款和陷阱。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勇于依法维权。

“你可以向相关协会和执法部门投诉、咨询律师、提起诉讼等。如果遇到暴力催收等违法犯罪行为,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孟强说道。

“有借贷需求的人,一定要向正规金融机构借贷,不要轻信网络小广告或手机短信。打着正规平台宣传的,一定要核实确认,以免上当受骗。” ”龙飞说道。

“通讯录里的每个人都知道我欠钱”

遭遇“砍头利息”,借5000元,实际收4500元;被迫高息,贷款一年要还13000元,不到两年还23000元……我家住北京市朝阳区十里,堡垒的张扬(化名)陷入泥潭的网上贷款。

不断有电话、短信和口头威胁。最让张扬烦恼的是,他的手机通讯录里的每个人都接到了催收电话,得知他“欠债不还”。他说:“这种杀伤力太大了??,不能丢人。”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调查网贷乱象,发现其背后隐藏着一条灰色产业链。随着时间的推移,高频轰炸,甚至影响通讯录的收集行为,变得越来越普遍。

“通讯录里的人都知道我欠钱!” 江苏扬州的高先生怒道。去年因为自己经营的店铺生意惨淡,无法按时还款网贷,于是主动联系网贷平台希望延期还款,对方不同意.

一个月后,收藏家开始频繁给他打电话、发短信给他收藏。高先生提议给妻子做手术,希望不要骚扰她,但被拒绝了。他的紧急联系人,他通讯录中的每个人,都接到了催收电话。高先生说,他和他的亲友受到藏家的口头威胁和恐吓。

这对他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借了网贷后,有些朋友和我断了联系,很多同事对我不一样,甚至不愿意和我一起吃饭,我的妻子因为承受不住压力,最终和我离婚了。” 高先生说。

广东东莞的张先生也有类似的情况。他的5万元网贷无法及时还清,每天早、中、晚都会接到催款电话和恐吓短信。他通讯录中的人收到大量信息,要求帮助收集。最终,张先生找人帮忙沟通,与平台达成两年还款协议,暂停收款。

那么,收藏家是如何获得借款人的通讯录的呢?为什么收集行为如此相似?

据受访者介绍,在各网贷平台注册、申请贷款时,平台均要求访问用户手机通讯录信息,否则无法继续贷款流程。借款人收到的催收电话和短信往往不是来自网贷平台,而是来自专业的催收公司――很多网贷平台将催收服务外包给催收公司。

来自四川的郑先生曾在一家托收公司兼职工作过一段时间。他向记者介绍了他所知道的收集过程――

经过简单的上岗培训,郑先生被分配到自己的工位,根据“钻和”(公司管理和监督人员)提供的收款清单打电话发短信。该清单包括借款人的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信息,以及通讯录详细信息。

“按照培训计划,我先给名单上的借款人打电话确认对方的身份,然后表达了我的兴趣。如果借款人没有明确的还款意愿,我们会给他个人信息和家清单上提供的地址,再看一遍,告诉他,如果不还钱,将面临上门催收、信用受损等情况。” 郑先生表示,征集人员会适时发表一些恐吓言论。

当一系列催款方式用完,催款不成功时,郑先生将借款人的情况记录在催款单上,做标记后交给“转黑”,“转黑”将被交给下一个主管部门。.

对于上述催收行为,亚太网络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德良认为,网贷平台和催收公司应在不影响催收的前提下采取合法的方式催收。借款人及其亲属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发送律师函、定期电话、电子邮件等,通知他们需要偿还债务。

“借款人与网贷平台存在债务关系,但网贷平台通过威胁、恐吓等方式侵犯借款人合法权益,属于侵权行为,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犯罪。” 刘德良表示,暴力收缴不可取。

北京吉人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龙飞表示,在借款人通讯录中骚扰借款人的家人和朋友显然是不恰当的。行为可能会受到拘留和罚款的惩罚。遇到暴力收缴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民法典》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窥探、侵入、披露、披露等方式侵犯他人隐私。”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孟强说。威胁,甚至胁迫、追踪、暴露个人信息,均涉嫌侵犯借款人人格权。借款人可以选择报警、起诉等。

对于部分网贷公司外包催收业务的行为,龙飞认为,网贷平台需要做好催收管理,确保催收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进行。终止合作,将违法违规线索移交有关部门。

“在债权关系中,通过律师函、仲裁、诉讼等法律形式追债,是网贷平台应选择的正确追债方式。” 刘德良说。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