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04 05:22:52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银行发力数字普惠金融:数据短缺才是最大的“痛”

银行发力数字普惠金融:数据短缺才是最大的“痛”

面对普惠金融庞大的客户群,传统的信贷模式已不再有效。借助疫情,“非接触式”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蓬勃发展。不过,银行业内部人士表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技术来说并不难,而数据短缺是最大的“痛点”。

银行发展数字普惠金融

记者调查发现,在传统信贷模式下,一名银行客户经理最多可以同时跟进20笔贷款业务。然而,我国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总数已超过1亿。面对如此庞大的普惠金融客户群,传统的信用模式难以维系。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间,面对面交流和金融业务办理受限,对数字普惠金融的需求更加迫切。

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各银行加大对系统、模式、平台、线上产品建设的投入,加快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如2020年,中国银行推出“中银企业E贷・信用贷”线上“非接触式融资服务”,支持受疫情影响企业延期还本付息,助力小微企业复工复产。

农业银行加快首贷、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贷等线上产品研发,推出小微客服平台、小微企业经营管理平台,和小微企业客户行为风险识别系统,建立了“客户”双重管理、“线上+线下”统筹协调的“模式+小微线上业务贷后管理模式”。

工商银行加快“数字普惠”升级,完善“经营快贷”、“网贷通”、“数字供应链融资”三大线上重点产品;完善数字供应链融资工具,开发数字信用凭证,“e链快贷”2020年为7万多家小微企业提供逾400亿元贷款续贷支持。

建设“小微快贷”、“个人商业快贷”、“雨农快贷”、“交易快贷”四大线上产品体系,开发上线“智慧工商联”服务平台,并搭建在线全程监控预警和防线,不断提升模型风险管理水平。

中小银行在数字普惠金融方面也进行了很多探索。例如,江苏南通农商行建设了智能决策系统,实现200万元以内小微信贷业务全流程自动化。齐商银行开发了一款纯网络信贷产品,名为“救助E贷”。客户可通过手机申请贷款,十分钟内即可完成审批和贷款。江西银行推出了“手机即贷”、“云企业链”、“掌上小贷”、“微企业贷”等信贷产品。赣州银行打造小微企业“信贷工厂”,加快规范化建设,

缺少数据是一个缺点

“只要有数据,就可以开发相应的普惠金融产品,服务相应行业的小微企业。但‘缺数据’是银行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最大痛点!” 某国有银行山西分行负责人表示,“普惠金融不仅仅是银行的事,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数据的支持。”

“医保贷”是多家银行推出的数字普惠金融产品。该产品主要服务于药店、专科医院等小微企业。根据医保卡刷卡交易累计总金额提供信用贷款服务。但调查发现,银行很难获得产品所需的医保交易数据。

数据安全可能是医疗保健部门的一个问题,但该银行认为它实际上可以解决。

“银行不需要获取医保交易的原始数据,只要在客户授权的基础上向医保部门查询数据,就可以保证数据安全。” 该负责人表示,尽管如此,银行已经很难为医保板块获得数据支持,因此“医保贷”系列数字普惠金融产品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

调查发现,在海量数据类型中,社保、电、水、人工等信息是能够反映小微企业经营情况的有效数据,但银行获取这些信息存在多重障碍数据。尤其是能够准确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用电、用水数据“采集难”,是银行的一大难题。

某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普惠金融事业部负责人表示,国家电网负责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供电服务,但部分国家电网营业厅受管由总部管理,有的由分公司管理。内部管理制度的不一致导致数据没有汇总,银行没有渠道获取国家电网的全部用电量数据。

“与用电量数据相比,用水数据的来源更加分散。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自来水公司,有的城市甚至有两家。数据来源的碎片化,很难收集企业用水数据。” 上述负责人表示。

此外,数据带来的巨额费用也让不少中小银行望而却步。调查发现,一些大型银行每年的数据导入成本可高达数亿元,而一些城商行的年数据导入资金只有几十万元,是杯水车薪。与数据需求相比。

农行山东省分行负责人表示,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特别是当前线上业务的发展,需要企业立体画像,对“大数据”的需求企业的发展越来越紧迫。目前,除了央行征信和银行内部数据外经营快贷经营快贷,小微企业的数据主要分散在工商、司法、海关等政府部门,分部门、部门。集成利用率低,大部分不对外开放。银行获取数据成本高、难度大、渠道畅通、数据碎片化问题普遍。

数据的质量、丰富度和真实性亟待提高。

某股份制商业银行普惠金融部负责人反映,由于数据标准不一致、数据获取方式不一致、数据开放性不一致等问题,银行实际获取数据的维度较少。

此外,在当前的大数据市场中,有大量的数据服务公司。为了获得更多的数据资源,金融机构通常会选择与数据公司合作。一些银行担心数据公司的数据来源的合法性和真实性无法得到保证。

多管齐下推进“破题”

中国人民银行参赞周振海建议,要做好数字普惠金融顶层设计,加强基层试点。建议统筹规划新时期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框架,将加快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纳入国家“十四五”金融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产业支持和财政尽快出台税收支持政策,为数字普惠金融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招商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建议,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应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完善分支机构服务“云化”,进一步规范化、批量化普惠。金融服务。运营成本。

做好顶层设计,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已成为业内专家的共识。

二是设立数据管理部门,加大数据采集力度。

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建议,商业银行应成立专门的数据管理部门,开放内部数据共享,不断拓展公共服务、电子商务和各类运营商的数据资源,为商业银行提供支持。数字普惠金融。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认为,要深入研究各种数据对普惠金融的价值,哪些数据可以帮助银行准确识别有效客户,哪些数据在识别有效客户方面具有通用性,哪些在识别有效客户方面很常见。数据只在特定场景下有效,哪些数据只对特定类型的客户群具有应用价值。重点部署和突破具有普遍意义的重点数据采集工作。

最后,鼓励和引导银行根据数字普惠金融要求转变管理和运营模式。

中国农业银行科技与产品管理局高级专家刘刚认为,数字普惠金融不仅仅是推出一些线上产品或服务,随着其深入发展,势必会带来深刻的对商业银行在管理、组织和流程方面的影响。,银行应进行管理和经营模式的转变。

刘刚建议,银行可以通过前台金融产品的创新,继续“倒逼”中后台的流程变革。以线上产品为例,银行迫切需要建立差异化、零售化、系统化的体系,突破原有客户准入、额度、线上评级、核销等制度的束缚,提升客户体验和网点热情。满足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要。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