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12 02:55:03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互联网:给用户选择权,应该是产品设计的起点(图)

互联网:给用户选择权,应该是产品设计的起点(图)

互联网早期,生态并不完善。那时,我们是“有什么用”。自开发以来,各种应用程序和解决方案层出不穷。你能想到的任何东西都有几个与之对应的应用程序。但问题是,大家似乎都忘记了自己的“初衷”。他们没有专注于“解决用户需求”,而是利用各种广告和弹窗骚扰用户,难以关闭,别无选择。前段时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数百家互联网App产品经理发起倡议,以人为本,赋予用户选择权,关注用户的个体体验。赋予用户选择权应该是产品设计的出发点。

应用程序已经完全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

2007 年,史蒂夫乔布斯发布了第一代 iPhone,从此开启了一场智能手机革命。跟着Android手机的兴起,iOS和Android一分为二。

第二年,苹果发布了适用于 iPhone 的应用开发工具包(SDK),第三方应用开??发者可以开发适用于 iPhone 和 Touch 的应用软件;并于同年推出 App Store。今年被视为移动互联网一代到来的节点。

这种新颖的app应用形式已经正式进入舞台。

2010年,苹果推出划时代的产品iPad和iPhone 4后,App逐渐成为网民获取服务的主要方式。知名科技杂志《连线》甚至为此专门撰文支付宝和微信用户数量,高呼“网络已死,互联网永存”,认为App将彻底改变互联网的形态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

网络当然没有死,但应用程序正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3年,移动互联网在中国正式兴起后,APP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手机APP可以解决几乎所有人的购物、阅读、听歌、看电影等需求。

不过,与《连线》的预测有些不同的是,以App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一代也有B面。

近十年来,随着信息和服务的爆炸式增长,也出现了困扰用户的经历,比如骚扰性广告、不安全的个人信息、不透明的权限、模糊的知情权……用户的选择权被大大削弱限制; 社交媒体平台众多,对应用程序的投诉和投诉层出不穷。

以至于近日,百位产品经理联名倡导,APP还用户选择用户微博热搜的权利。APP从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工具,变成了与KPI挂钩的业务芯片,已经背离了产品的初衷。

但实际上,尊重用户的选择权与APP的业务需求并不矛盾,实际上可以通过改进产品设计实现双赢。

对此,本文将基于以下几个问题,分析多年来用户对App选择的变化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为什么应用程序必须将权利归还给用户?究竟什么是选择?对行业和用户意味着什么?用户选择应用的权利应该如何落实?1、App需要一颗“敬畏”之心

App,进入下半场。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APP基本完成了PC端网友的改造。

根据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4.4%。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达到99.6%。

各类APP用户数量的激增,带来了更加多样化的用户需求。比如微信和支付宝,初始用户数明显不同于目前10亿级别的用户需求复杂度。

应用程序质押和野蛮增长的时代正式结束。

一些纯粹出于商业需求而损害用户体验的产品,越来越让用户感到厌恶,而对自身权益的宣传也传播了广泛的社会意识。

早些年,应用环境比较简单,PC时代甚至出现过“流体病毒”――安装了安卓系统等一些应用后,会偷偷捆绑下载其他质量参差不齐的软件,难以预防;应用内广告也很头疼,而且“关闭”按钮又小又小,用户以为是准确的,实际上却触发了广告跳转,体验极差。

为此支付宝和微信用户数量,近年来,国家主管部门不断强调对用户隐私权、知情权、选择权的要求,推动平台积极规范App服务的合规性。

今年3月,工信部发布要求,对于部分信息、网络社区等,用户在浏览网页时必须下载APP才能查看全文,没有评论不能阅读。应用程序。见全文。

(工信部:不得要求用户在未下载APP的情况下阅读全文)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当互联网流量红利耗尽时,每个用户都变得至关重要。将选择权还给用户是应用必须面对的市场需求。

毕竟,用户数量是有限的。

CNNIC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App存量达到最高值452万,此后开始竞争、优化、重组。到2021年底,我国国内市场监控的App数量为252万,几乎减半。

在此背景下,需要关注现有用户的深层次需求,深化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挖掘,逐步补充各类互联网硬件和App服务商对各类用户权益的支持。

目前安卓和iOS系统的手机在用户权限方面更加透明,很多APP也在功能设计上为用户提供了选择。

对于每一个互联网服务平台来说,过去基于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高效商业模式已经确立了自己的竞争优势,但现在需要更进一步,融入“用户选择”产品设计的底层理念。

尤其是今年,这已成为一种新趋势。

今年1月,支付宝推出了“管理栏目”功能。用户可以通过首页栏顶部的选择按钮来管理自己的服务推荐卡。对于他们不感兴趣的服务,可以选择不显示,也可以在首页添加自己需要的卡片――用户拥有更多权限来关闭和自定义服务。

5月,微信推出服务号消息“一键免打扰”功能。用户在任一服务号设置“消息勿扰”后,其关注的所有服务号消息提醒都会一键关闭,并以小红点的形式显示。显示在消息列表中。如果需要开启某个服务号的提醒,需要找到该服务号,单独为它关闭“消息勿扰”――用户拥有更多拒绝被打扰的权限。

外国巨头也是如此。

8月1日,Meta更新了Oculus系统v43版本,支持单独的Meta Accounts账号登录,而不是强制绑定Facebook账号才可以使用――这是世界互联网巨头的“用户选择”,这遭到了用户的批评。上的改进。

事实上,对“用户选择权”的进一步尊重和落实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得益于监管要求、用户诉求、平台尽职调查的共同推动。

2、谁来定义用户的选择权?

近年来,“用户选择”的定义在监管、用户、业务平台的共同推动下不断演变和延伸。

最初对侵犯“用户选择权”的定义源于一些对用户最不利的体验场景。比如一些社交APP平台上的频繁广告、电商APP用户隐私泄露等,最直接的例子就是“选择”服务的权利――比如在各种在线旅游APP中,用户之后购买机票和火车票,用户被迫打勾。选择保险等相关产品捆绑销售。

另一个是用户权限。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系列作者苏杰介绍,与电商平台常见营销方式中的消费返现一样,消费者将获得100元话费。活动页面小字说明,其实是20块100-5元充值优惠。优惠券;裂变营销,参与活动赢取100元现金,完成各种动作后,实卡99元后卡在无限小数点。用户看似有权选择拒绝,但实际上是被引导的较弱一方。

随着这些负面体验引起的用户骚扰和相关欺诈行为的增加,用户权益的损失导致了监管部门的干预。

但随着App服务场景越来越丰富和复杂,完善消费者选择权的定义和机制至关重要/从主流互联网产品来看,“用户选择”的定义已经显着扩大深化。

一是明确了“选择权”的基本权利。

如:

无论是《个人信息保护法》下的消费者选择权,还是算法条例中的算法选择权,都极大地拓展了网民选择的范围、深度和广度。

那么,在此背景下,在App的产品设计层面,“用户选择”也进行了延伸,以保证用户拥有更多的自定义和自主编辑的权利。

在超级应用中,已经有演员了。

2021年7月,支付宝率先将首页应用自定义编辑的“选项”返还给用户。用户可以通过自己的编辑来决定在九宫格首页展示哪些服务;此前,平台将主导并决定哪些服务将放在九宫格。.

不少用户评论说:我终于可以摆脱应用中的“钉子户”,换成自己真正使用的服务了。他们表示希望其他应用能够跟进,给大家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

九宫格不能编辑,是很多超级APP被用户吐槽的通病;而在这个问题的背后,九宫格往往承载着APP的业务诉求。

例如,拼多多曾在招股书中表示,其微信钱包中的宫格接口作为无形资产,五年访问价值为28.52亿美元,平均每天156.23万美元。这需要App产品经理平衡用户体验和平台需求。

支付宝产品经理涂璐在行业分享会上透露,支付宝放开九宫格编辑权后,并没有出现大量用户关闭运营商担心的首页栏目,反而编辑了首页栏目推荐人的情况,访问量增加了 20%。. “只要你能提供产品价值,用户就不会全部关闭。”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