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13 22:46:04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确认递延所得税的资产负债表一种包括我在内的几乎每一个

确认递延所得税的资产负债表一种包括我在内的几乎每一个

不知道同学们在学习会计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一个绊脚石――递延所得税

几乎每个会计师,包括我在内企业所得税怎么算调增调减,在第一次接触所得税会计时,都会对两个看似深不可测的会计科目――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着迷。,不知道这个题目反映了什么?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确认递延所得税的资产负债表负债方法是什么?

其实企业所得税怎么算调增调减,这两个科目只是源于最基本的会计概念――权责发生制。它们只是用于描述会计法和所得税法之间差异的项目,我们可以非常快速地理解它们。

一、基本思想

所得税核算主要是解决每年年末“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和拨备:

借:所得税费用

递延税项资产(或抵免)

贷方:应付税款 - 应付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负债(或借方)

或者你可以把上面的条目拆开来看一下:

第一步:

借:所得税费用

贷方:应付税款 - 应付所得税

第2步:

借:递延税项资产(或贷方)

贷方:所得税费用

借:所得税费用

贷方:递延所得税负债(或借方)

除上述条目外,还有相应的变形和扩展。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方:商誉(如:企业合并;购买日相关情况已存在,因不符合条件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自购买日起12个月内进行调整)

资本公积(权益法核算的其他权益变动、合并财务报表减值评估)

其他综合收益(例如: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

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会计政策变更或前期差错更正)

所得税费用(最常见)

借:其他综合收益(如:综合[债务]公允价值变动)

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会计政策变更或前期差错更正)

资本公积(如:权益法核算的其他权益变动、合并财务报表增值评估)

所得税费用(最常见:影响毛利或应税收入)

商誉(例如非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中的免税合并)

贷方:递延所得税负债

一般来说,会计分录中最常见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是所得税费用,所以在下面的描述中,我们将默认以所得税费用为例:

借:所得税费用(向后挤压)

递延所得税资产(或抵免第二步)

贷方:应付税款 - 应付所得税(步骤 1)

递延所得税负债(或借记步骤 2)

二、具体说明 (1)第一步:贷方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额”

贷款人的“应纳税额-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完全按照所得税法的要求计算。主要内容是通过增减税额将税前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再乘以所得税率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额。

直接按照“应纳税额-应纳税额”的计算金额做:

借:所得税费用

贷方:应付税款 - 应付所得税

第一步的计算重点是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企业所得税是我国对企业和其他创收组织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种。本质上是对企业或组织的“利润”按一定税率征收的税。

利润 = 收入 - 费用 + 收益 - 损失

只是这里的“利润”不是会计上的“利润”,而是按照税法要求计算出来的“利润”。它的收入、费用、损益都是从税法的角度确认的,而不是会计的角度。这个税法口径的“利润”有一个特殊的称号――应税收入。

应纳税所得额=税法收入-税法费用+税法利润-税法损失

应交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企业所得税税率

一般来说,会计和税法确认的收入、费用、损益的金额基本相同,但当地的会计和税法存在一些差异。

例如,在收入和收益的统计中,会计口径包括所有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收入和收益,而税法口径不包括企业持有政府债券产生的利息、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和红利。等,因为它们是免税的。

在费用和损失方面,会计和税法的统计口径也存在一些差异。例如,商务招待费按实际发生额确认为费用(管理费用),超出税法标准的商务招待费(实际发生额的60%和营业收入的5/1000,以两者为准)较低)不确认为费用(即不能作为抵扣,不是费用,会增加利润,需要多交税)。

另一个例子是某些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的会计法和税法之间存在差异。例如,用于管理的固定资产原值为100万元,按照会计准则确定使用寿命二年。,但税法规定此类固定资产至少按4年折旧,采用直线法,不计残值。这里折旧期间的会计和税法不一致,会导致各会计期间费用的统计口径不一致。

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公司已经按照会计的要求进行了会计核算,按照会计准则计算了利润,我们不需要按照税法重新计算,只需计算差额即可收入、费用、收益和损失的会计和税法之间。查明会计利润的相关差异,加减相关差异,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税收调整增加(税差)-税收调整减少

应交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企业所得税税率

总结:

会计利润:是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采用一定的会计程序和方法确定的税前利润总额。.

应纳税所得额:按照所得税法的规定,在一定时期内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可抵扣项目后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

(2)第二步:“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定

第二步是在第一步增减税收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是会计差异分析)。

税前会计利润+税差(税额增减)=应纳税所得额

我们可以直接将会计和税法在收入、费用、损益等方面的差异分为两类:

永久差异。暂时的差异。

至于是哪一种差异,是根据会计准则和税法来判断的。

关于暂时性差异的理解,只需要直观地理解,差异可能导致不同会计期间缴纳的税款或多或少,但总体而言,多缴和少缴税款的结合不存在太多。少缴税款(以上表述仅供理解,不包括所有暂时性差异,详见后续暂时性差异的进一步说明)。

永久性差异的示例:税收滞纳金、行政罚款、过度商务招待等。

暂时性差异示例: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会计法与税法不一致等。

所得税分录中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仅在存在暂时性差异时出现,但不一定。

1.永久差异

非暂时性是指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额,一旦产生,就永远无法纠正。

【补充示例】A公司2018年税前会计利润为900万元。当年,A公司因不符合安全生产规定被当地政府部门罚款100万元,无其他所得税调整。计算 2018 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所得额。

1.计算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900+100=1000万元

应交企业所得税=1000*25%=250万元。

2、税收差异分析

(1) 罚款的会计和税法差异

本例中的罚款是税法中不可扣除的项目。而100万美元的差异将永久导致应纳税所得额大于会计利润,这是永久性差异。

(2) 会计处理如下

2. 暂时性差异

直观上看,暂时性差异是指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从长期来看并不存在,而是分配到各个会计期间的金额不同,从而导致各个会计期间的差异。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不同。

【附例1】A公司2013年底购入固定资产供销售部使用,2014年初开始对设备进行折旧,设备原价40万元。假设无残值,会计采用两年直线法。折旧,税法规定此类固定资产在四年内按直线法折旧。假设2013-17年度税前会计利润为100万元,所得税税率为25%。

1、计算应交企业所得税

2、税收差异分析

(1) 设备折旧费用的会计和税法差异

【分析】2014年和2015年税前会计利润分别调整10万元,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未来两年情况发生逆转,2016年和2017年减税10万元,前两年增加,后两年减少。这种差异的结果是:2014年和15年的税收调整增加了纳税额,而16年和17年的税收调整减少了纳税额。多付和少付的金额是一样的。

总体上看,不同折旧年限造成的税负差异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由于各年度分配金额不同造成的暂时性差异。

进一步分析:2014年和2015年分别缴纳企业所得税2.5万元,企业有权在2016年和2017年少缴2.5万元税款。这种少缴税款的权利是企业拥有的经济资源。未来可以少交税(16年和17年少交),对该企业的排他控制是由所得税的计算和缴纳造成的,以及(1)与该经济资源相关的经济利益(权利) (2)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2014年2.5万,2015年2.5万,合计5万元)。通过以上描述,我们可以肯定地确定该经济资源(权利)是企业的一项资产(符合资产的定义和确认条件)。一般来说,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写分录确认所得税费用:

2014年确认资产2.5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 25

递延所得税资产 2.5

贷方:应付税款 - 应付所得税 27.5

2015年又确认资产2.5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 25

递延所得税资产 2.5

贷方:应付税款 - 应付所得税 27.5

截至2015年底,“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累计征收5万元,相当于未来有权消费不足5万元。

2016年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资产被“消耗”了2.5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 25

贷方:递延所得税资产 2.5

应付税款 - 应付所得税 22.5

2017年还算消费,又消费了25000元

借:所得税费用 25

贷方:递延所得税资产 2.5

应付税款 - 应付所得税 22.5

截止2017年末,“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余额为0元。所有的资产都用完了。

(2) 会计处理总结如下:

上述方法可以与之前学习的会计处理进行比较:

与上述两个类比题类似,【补充示例】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可以理解为:先花钱(两次合计5万元)购买一项资产,在其“生命”中类似于其他资产逐渐摊销。

【总结】上述确认所得税费用的思路就是所谓的“资产负债表负债法”,也可以称为“税收影响会计法”。

这种方法承认了权责发生制的重要会计思想。

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前提:存在暂时性差异。

我们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递延所得税资产”与增值税中的进项税进行比较。都在当期多交税,形成未来一期少交税的权利。

【补充】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直接确认“所得税费用”。

继续【补充示例1】如果不考虑第二步,计算如下:

这种不考虑“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而直接确定所得税费用的方法称为“应纳税额法”。会计简单,但违反了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所得税费用和净利润这三个关键会计指标具有不同的计算口径。因此,只有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中小企业才能使用这种方法来核算所得税费用。

【补充示例2】接上例,如果会计折旧口径和税收折旧口径互换(税法要求折旧2年,会计要求折旧4年),那么纳税影响会计会计方法下的处理

【分析】

1、计算应交企业所得税

2.分析差异

(1) 设备折旧的会计和税务差异

【分析】前两年少交税,后两年多交税。长期不存在差异,因此会计期间的差异是暂时性差异。

进一步分析:2014年、2015年企业所得税少缴2.5万元,使公司2016年、2017年有义务多缴税款。且(1)与该义务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未来将多交税金)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2014年2.5万,2015年2.5万,合计5万元)。从以上描述,我们可以肯定地确定该义务是企业的一项负债(符合定义和确认条件)。一般来说,这项义务是使用“递延所得税负债”账户确认和核算的。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写分录确认所得税费用:

2014 年:确认了 25,000 美元的未来负债

借:所得税费用 25

贷方:递延所得税负债 2.5

应付税款 - 应付所得税 22.5

2015年:确认未来需偿还的2.5万元负债

借:所得税费用 25

贷方:递延所得税负债 2.5

应付税款 - 应付所得税 22.5

2016 年:被视为偿还债务

借:所得税费用 25

递延所得税负债 2.5

贷方:应付税款 - 应付所得税 27.5

2017年:继续偿还债务

借:所得税费用 25

递延所得税负债 2.5

贷方:应付税款 - 应付所得税 27.5

【总结】其实按照权责发生制还是可以理解的。2014年和2015年各承担2.5万元的负债,然后在16年和17年“清偿”5万元的负债。

(2) 会计处理总结如下:

3. 常见的暂时性差异

1、资产减值准备;

2、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注意一定是融资分期收款,分期付款不确认暂时性差异)

3、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和年限不符合税法规定的;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和年限不符合税法规定(包括使用寿命不确定);

4、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

5.售后服务,预期回报;

6、某些预收款(如房地产公司,税法要求按预收款确认收入);某些应付职工薪酬,例如股份支付。

7、某些交易或事项发生后,由于不满足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条件,账面价值为0,但可以按照税法确定计税基础,如广告费等;

八、税法规定允许以以后年度所得弥补的可抵扣亏损。

9、企业合并日取得相关资产、负债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10、合并日后内部交易抵销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11、自行开发的附加摊销的无形资产;

12、与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相关(可控制且不可转回);

13、购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者通过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

14. 合并时的商誉。

11-14 虽然存在暂时性差异,但不确认递延所得税。

需要说明的是,税收优惠政策或限制性政策不产生递延所得税,在计算当期所得税时调整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差异。例如,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追加摊销、招待费超支等。

三、暂时性差异的重新说明

上述将暂时性差异解释为该差异可能导致不同会计期间多缴或少缴税款,但总体上不存在多缴少缴合并多缴和少缴税款的情况。只是引入了递延所得税两个科目(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没有按照资产负债表负债法下对暂时性差异的严格定义。

如果您想真正了解暂时性差异的真正含义,请在资产负债表负债法下找出暂时性差异的真正来源。需要找到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

那么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依据是什么,我们后面再讲。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