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31 18:37:32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四部门发文推动黄河流域产业绿色发展,在河南等省区开展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

四部门发文推动黄河流域产业绿色发展,在河南等省区开展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

12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黄河产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盆地”。 意见很明确。 到2025年,黄河流域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显着提升,产业结构布局更加合理,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全面完成,传统制造业的能耗、水耗和碳排放强度将显着。 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固废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水平和工业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得到广泛应用,绿色制造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面改善。

意见指出,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推动黄河流域培育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推动黄河流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工业绿色发展领域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同时,提出到2025年,黄河流域建成60家节水标杆企业和30个节水标杆园区,形成20家节水龙头企业和10个节水龙头园区。选择。

鼓励氢能、生物燃料、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能源在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的应用。 统筹考虑产业基础、市场空间等条件,在山西、内蒙、河南、四川、陕西、宁夏等省区有序推进绿色氢能生产,加快煤炭减量替代,布局氢能稳妥有序推进能源产业化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促进宁东可再生能源制氢与现代煤化工产业耦合发展。

支持青海、宁夏等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发展屋顶光伏、智能光伏、分布式风电、多储能、高效热泵等,开展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在河南等省区推进多种能源高效互补利用。 黄河流域工业企业提供优质清洁能源。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水利部

关于深入推进黄河流域产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

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厅、水利部门: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按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和《“十四五”产业绿色发展规划》要求,为进一步推进黄河流域产业绿色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一般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综合保护战略,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 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加强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构建黄河高效可持续工业绿色发展新格局流域。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黄河流域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显着提升,产业结构布局更加合理,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全面完成,传统制造业的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和碳排放强度将显着降低。 废水循环利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和工业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得到广泛应用,绿色制造水平全面提升。

二、促进产业结构布局调整

(一)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坚决遏制在黄河流域盲目开发高污染、高耗水、高能耗项目。 对市场饱和的高耗能、高耗水项目,重点产品设计能效要对标能效标杆水平或重点领域先进水平。 对标用水定额先进值或国际先进水平。 严格落实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行业产能置换政策。 禁止新建《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产品、工艺或装置的建设项目。 加强对环保、能耗、用水等因素的约束,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 推动黄河流域煤炭、石油、矿产资源开发产业链延伸补充,推进产业深加工,逐步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水利部,沿黄各省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构建适宜的水产产业布局

落实“十四五”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碳排放强度控制要求,推进重化工业集约化和绿色发展,严控新增产能现代煤化工产能。 加快园区分散企业集聚,促进能源资源梯次循环利用。 稳步推进黄河流域城镇人口密集区落后大型、特大型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 推动兰州、洛阳、郑州、济南等沿黄城市和干流沿线县(市、区)新增产业项目入驻合规园区,符合条件的存量企业逐步入驻合规园区。 推动宁夏宁东、甘肃陇东、陕北、青海海西等重要能源基地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化工、焦化、铸造、氧化铝产业集群化、绿色化、产业园区化发展汾渭平原的工业。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水利部,沿黄各省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推动黄河流域培育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支持完善黄河流域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推动黄河流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工业绿色发展领域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推动兰州新区、西咸新区等国家级新区和郑州临空经济综合试验区做精做强主导产业,依托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区,打造济南、青岛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打造能源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市场需求旺盛的产业发展新引擎,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绿色环保、新兴服务业,带动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发展。 以黄河流域中下游产业基础雄厚地区为重点,搭建产供需有效对接、产业上中下游协同合作、紧密衔接的产业合作平台打通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推动产业体系升级和基础能力重构。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沿黄各省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3.促进水资源集约利用

(一)推动重点行业用水效率提升

鼓励黄河流域工业企业、工业园区、集聚区自主或委托第三方服务机构,积极开展生产工艺和设备节水评估,结合水资源情况和水资源情况,实施工业节水提升改造。结合实际用水情况,推进用水系统整合优化,实现串联用水、按质用水、一水多用、梯级利用。 在黄河流域大力推广高效冷却水洗、废水循环利用、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等先进节水技术、工艺和装备,鼓励上中游企业黄河流域和工业园区新建工业循环冷却系统,优先采用风冷技术。 聚焦钢铁、石化、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推动黄河流域各省区建设一批废水循环利用示范企业和园区,提高中水回用水平.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水利部,沿黄各省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强工业节水示范引导

加快制修订节水管理、节水企业、用水定额、水量平衡检测、节水技术装备等行业标准,鼓励黄河流域各省区根据自然条件制定地方标准,鼓励企业开展用水审计,用水效率达标达标,提高用水效率。 推动黄河流域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率先达标。 黄河流域各省区要依托重点行业节水评价标准,推进节水企业和园区创建,遴选节水标杆企业和园区,积极申报节水标杆企业和园区。用水效率的国家领导者。 到2025年,黄河流域建成60家节水标杆企业、30家节水标杆园区,遴选20家节水龙头企业、10家节水龙头园区。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水利部,沿黄各省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优化工业用水结构

严格高耗水行业用水定额管理,促进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 推动黄河流域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园区与市政中水生产经营单位合作,完善中水管网,对接中水标准,将达标的中水用于钢铁生产,火电等企业,减少企业取新水量。 创建一批产城融合废水高效循环利用创新试点,总结推广产城融合废水高效循环利用模式。 鼓励黄河流域下游沿海地区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循环冷却水,加大海水淡化自主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应用。 鼓励山西、内蒙古、陕西等省区根据当地苦咸水特点,采用适宜的苦咸水淡化技术,因地制宜补充工业生产用水。 鼓励陇东、宁东、内蒙古、陕北、晋西等能源基地矿井水分级处理和定质利用。 鼓励黄河流域企业和园区建立健全雨水蓄存利用、雨水分流等设施,有效利用雨水资源,减少取水新水量。 (水利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沿黄各省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推动能源消费低碳转型

(一)推动重点行业能源效率提升

推动重点耗能行业节能技术和工艺升级,鼓励黄河流域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等行业企业开展节能改造重点耗能环节和耗能设备改造,有序推进技术改造,采用高效换热器、热泵等先进节能技术和设备,减少余热资源流失。 推进实施四川短流程钢龙头工程。 加快推广烧结烟气内循环、高炉炉顶均压气体回收、铁水锅底等技术。 鼓励青海、宁夏等省区发展储热熔盐和超级电容器技术,培育新型储能装备。 实施能效“领头羊”行动,评选并公布能效“领头羊”企业名单和能效指标,引导黄河流域企业达标提高能效。 以黄河流域钢铁、铁合金、焦化、现代煤化工等行业企业为重点,开展工业节能督查,加强对节能法律法规和节能强制性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保护标准。 组织实施工业节能诊断服务,帮助黄河流域企业和工业园区挖掘节能潜力,提出节能改造建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沿黄各省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开展减碳技术改造升级

以黄河流域煤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为重点,通过过程减碳、过程减碳、原料替代等方式,实现生产过程碳减排。 加强绿色低碳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提升重点行业技术装备绿色智能化水平。 推动重点行业存量项目实施节能减碳技术改造。 对标重点行业能效标杆和标杆水平,开展相关领域标准制修订和推广应用工作。 鼓励黄河流域各省区发展绿色低碳材料,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碳减排。 探索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资源转化利用、封存等活性碳减排路径。 充分发挥黄河流域大企业集团的示范引领作用,在重点碳排放产业、可再生能源应用、新能源等领域实施一批减碳效果突出、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储存、碳捕获、利用和储存。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沿黄各省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促进清洁能源高效利用

鼓励氢能、生物燃料、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能源在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的应用。 统筹考虑产业基础、市场空间等条件,在山西、内蒙、河南、四川、陕西、宁夏等省区有序推进绿色氢能生产,加快煤炭减量替代,布局氢能稳妥有序推进能源产业化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促进宁东可再生能源制氢与现代煤化工产业耦合发展。 提高工业终端能源电气化水平,加快电窑炉、电锅炉、电力等替代技术装备在黄河流域有条件的行业和地区推广应用。 到2025年,电能占工业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到30%左右。 支持青海、宁夏等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发展屋顶光伏、智能光伏、分布式风电、多储能、高效热泵等,开展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在河南等省区推进多种能源高效互补利用。 黄河流域工业企业提供优质清洁能源。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沿黄各省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

(一)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围绕黄河流域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持续推进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产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建设,鼓励黄河流域各省区创建名录区域绿色制造标杆企业。 推动黄河流域汽车、机械、电子、通讯等产业龙头企业,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回收等全过程,推动全供应链绿色低碳发展。 鼓励黄河流域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充分依托现有平台,提升信息交流、示范案例宣传等在线绿色制造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培育一批绿色制造服务商,为企业和园区提供产品绿色设计与制造一体化、工厂数字化与绿色升级改造、其他产业绿色服务等系统解决方案。 (工业和信息化部、沿黄省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

推进黄河流域尾矿、粉煤灰、煤矸石、冶炼渣、赤泥、化工渣等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大宗固体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重点企业建设废物利用,拓宽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渠道。 探索建立符合区域特点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模式,建设一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大力推进黄河流域中上游偏远工业园区工业固废处置,重点提高内蒙古、宁夏等省区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推进开发复杂难利用的工业固废下游规模化利用技术。 鼓励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鼓励建设再生资源高值利用产业园区,促进企业集聚、资源循环利用和高端产业发展。 推动山西、四川、陕西等省区积极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追溯管理,积极推进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项目建设。 提前安排退役光伏、风力发电装置等新兴固废综合利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沿黄各省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提高环保设备供给能力

实施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培育一批黄河流域重点环保装备企业,增加高效环保技术装备产品供给。 鼓励环保装备龙头企业针对环境治理需求和典型应用场景,组建产学研用创新联盟,集中力量解决黄河流域环境治理热点难点问题。 开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以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省区为重点,引导钢铁、石化、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企业,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先进技术及适用的环保管理设备。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沿黄各省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

(一)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进黄河流域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绿色升级,降低数据中心和移动基站用电量。 依托国家“东算西算”工程,对内蒙古、甘肃、宁夏等中上游地区的大中型数据中心、通信网络基站、机房等进行绿色建设和改造。成渝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地区。 到2025年,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运行电能利用效率降至1.3以下,积极打造国家级绿色数据中心。 分行业建设黄河流域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平台,统筹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和产业大数据资源,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促进数据聚合、共享和共享。应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沿黄省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

采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黄河流域能源、资源和环境管理水平工程建设项目的企业所得税怎么算,深化生产制造过程数字化应用工程建设项目的企业所得税怎么算,为绿色赋能制造业。 鼓励黄河流域企业和园区建设能源资源信息化管控、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地下管网漏水检测等系统,实现动态监测、精准控制、优化管理。 加强再生资源全生命周期数据智能采集、管理和应用。 推进重点耗能设备和工艺数字化改造,用上云。 支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量监测、财务管理,推进“工业互联网+水效管理”、“工业互联网+能效管理”, “工业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新模式。 (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沿黄省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国家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黄河流域产业绿色发展的指导、调度和考核,积极支持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安排和重大制度创新。 沿黄9省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进一步推进黄河流域产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以企业为主体,落实工作责任,进一步加强the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of various departments, regions, and fields, and refine The work plan shall be implemented item by item. (All relevant departments, provinces and district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are responsible according to the division of responsibilities)

(2) Strengthen standards and technical support

Give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water consumption, energy consumption, carbon emission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quality, safety, and standards such as green products, green factories, green industrial parks, green supply chains, and green evaluation and services, and encourage localities to promote gree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light of actual conditions Related standard construction. Increase the innovation of green and low-carbon technical equipment and products, promote the industrial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of advanced and mature technologies, and support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industri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ll relevant departments, provinces and district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are responsible according to the division of responsibilities)

(3) Implement fiscal, taxation and financial policies

Make full use of existing funding channels to support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jects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i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efficient use of energy, recycling of resources,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industrial solid waste. Implement national preferential policies such as corporate income tax and value-added tax on energy conservation, water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contract energy management, and third-party governanc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mplement the special policy for industry-finance cooperation to promote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national industry-finance cooperation platform, and guid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provide professional financial products and financing services for enterpris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Carry out industrial green and low-carbon upgrading and transformation actions, and guid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give priority to green credit to support industrial green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project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Promote Shanxi, Inner Mongolia, Shandong, Henan, Shaanxi, Ningxia, and Sichuan to continue to implement relevant measures for water resource tax reform. (All relevant departments, provinces and district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are responsible according to the division of responsibilities)

(4)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and cooperation mechanism

Relying on the existing talent projects in the 9 provinces and district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improve the talent attraction policy and the market-oriented and socialized talent management service system, and increase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technical personnel and management personnel. Deepen the green "Belt and Road" cooperation, broaden the technical equipment and service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s of energy saving and water saving, clean energy, clean production, etc., encourage the adoption of overseas investment, project contracting, technical cooperation, equipment export, etc., and promote green manufacturing and green services to take the lead " go out". (All relevant departments, provinces and district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are responsible according to the division of responsibilities)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