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20 04:31:29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谁动了银行里的奶酪?海口权威新闻门户,草根酷评

谁动了银行里的奶酪?海口权威新闻门户,草根酷评

央行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在新增人民币贷款创近四年新高的同时,各项存款减少9402亿元。 与银行存款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余额宝、微信财利通等新兴互联网金融产品风起云涌。 以余额宝为例。 自2013年6月推出至今仅8个月,募资规模已突破4000亿元。 微信财力通也通过打车软件大战、强势并购、游戏开发等快速跟进。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数据,勾勒出一幅“银行存款搬家”的宏图,同时也带来了三个问题:第一,银行存款的奶酪是谁动的? 第二,银行存款减少是否会发展成不可逆转的趋势? 第三,为什么非金融背景的互联网公司做的比专业银行好?

从表面上看,第一个问题的答案非常明确:今年1月是否协议利率存款,元旦、春节“双节效应”、新股重启、互联网金融产品清仓,银行存款回落。 但仔细分析一下,答案并不总是这样。 除去节假日消费需求和IPO重启积累,被视为银行存款减少主因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吸纳了众多银行绑定用户的资金,大部分资金本应回流给银行。 原因在于,就目前市场的平均盈利率而言,无论投资于哪个领域的互联网金融产品,都难以保证其目前的高回报率,反而存在亏损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产品最可靠的增值方式就是把用户的钱聚集起来,打包成一张大额存单,从而获得银行约定的利率。 由于协议利率收益远高于普通存款人的存款利率,互联网金融产品可以通过利差赚取利润,并通过自身补贴创造高收益。

无论是个人理财,还是将理财交给互联网金融平台,都有一个前提不变,那就是资金的投资渠道同样狭窄。 这就决定了互联网金融产品高收益率的不可持续性。 特别是互联网金融产品多为货币资金,受货币政策影响较大。 一旦货币政策发生变化,其高收益模式将戛然而止。 互联网金融产品先驱PayPal的兴衰,已经给出了足够的教训。 由此,我们也可以找到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互联网金融产品也存在风险,银行存款减少只是暂时的,并非不可逆转。

但更有趣的是第三个问题。 为什么不专业的互联网公司可以让金融产品大行其道,甚至引发银行存款持续下降的猜测,而不是相反? 这显然不是业务水平的问题,而是互联网公司比银行更具有市场基因和竞争意识,银行则萎靡不振。 为什么互联网金融产品协议利率的钱不能用来为银行客户提供更好的增值服务呢? 如果有这种意识,互联网金融产品就不会一夜暴富,抢了银行的风头。

由此看来,触及银行存款奶酪的并不是互联网公司,而是银行本身没有进取心。 现在,已经有人担心,正是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约定利率抬高了银行的资金成本,最终会导致社会借贷成本上升,从而抑制经济活力。 出于这种担忧,一些人开始呼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监管。

金融风险要管理,但不能保护现有的金融垄断结构,限制竞争。 更好的态度是是否协议利率存款,银行应以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为反作用力,推进自身的主动改革。 如果银行之间、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之间存在真正的竞争,那么银行存款流动或互联网金融资金流动,你为什么要惊讶? 在充分竞争的情况下走动,将有利于公众和整个社会。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