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7-09 14:45:17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西城区多校划片政策意味着学区概念将终结,老破小还有市场吗?(2)

  北京西城区多校划片的消息已经在传开了,虽然说此次多校划片的本意在于解决“学区房、学位房”的问题。但是此则消息出现后经济学家马光远率先给出了自己的态度。借此机会简单谈谈我的观察。

  多校划片后确实打破了过去学区房、学位房的优势,不过是否会解决实际问题?很难说

  经济学家马光远看到这则消息后率先提出了自己的观察“普通人想要通过买学区房、学位房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时代过去了”

  借用马光远老师的意思是,过去普通人或许可以通过购买学区房、学位房来让自己的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但是随着多校划片开始后普通人唯一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路子就断了。未来很有可能继续“拼爹”的时代会到来。那么多校划片真的能够解决学区的概念吗?几点观察:

  多校划片确实可以打破固有的学区概念,对于传统的资源依附于房产是一个挑战。大家需要明白一个实际问题,之所以长期以来国内的各种资源都依附于房产和户籍的主要原因就是城市资源相对稀缺。这也是从建国后到现在有城市户籍与农村户籍区别的根本原因,用户籍和房产来进行资源管控才是根本。

  多校划片在某个区域单独实行的意义不大,毕竟单个区域内的优质资源更加稀缺。教育部早就提出了中小学教育要符合“就近入学”的原则,但是多校划片出台后大概率是要打破这个原则的。尤其是马光远老师提出的担心,害怕优质、重点学校的名额都被“关系户”提前锁定不是没有道理的。多校划片要想事实,除非是全市统一进行,否则优质资源分配不足的问题很难改变。

  “老破小”房产之所以受到很多人的青睐大部分原因确实是因为其背后的资源属性,如果没有资源依附作用这些房产可以用“分文不值”来形容

  相信不少朋友都看过这样的新闻,有些购房者购买老破小房产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子女教育,获取那取之不易的学区名额。一旦这些老破小房产背后的这点资源属性被稀释后,那么这些房产基本上也就是分文不值了。甚至北京西城区多校划片政策出台后,原来的学区房价格暴跌,而有幸被划入优质学校的“非学区房”价格也迎来了一波大涨。

  学区房、学位房等存在的根本原因还是学校本身被划为有“三六九等”,背后是优质资源分配不均

  教育等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长期存在,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教育都是如此

  教育资源过去被分为三六九等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资源不足,不过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北京、上海等城市对于优质资源的吸附力也越来越强,哪怕是深圳、广州等这样的一线城市也很难抢到更多的教育等优质资源。如果说过去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教育发展高低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的话,深圳、广州的例子其实就可以打脸”。过去依靠计划经济思维分配的资源始终延续到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为的划分三六九等无疑是根本原因。

  日本中小学的师资等资源3年一轮换,达到学校相对公平发展值得我们学习

  “行万里路不如名师点路”的道理大家都懂得,相信任何一个优秀学生的背后都至少有一个优秀的老师作为基础。学校的软实力说到底就是好的师资,而好的师资也是保证一个学校为了升学率的关键。所以,如果要想真正打击现有学区房、学位房概念,真正的做法是教育部门牵头进行区域内师资大轮换。只有这样下去,学校之间才不会有真正的三六九等之分,毕竟义务教育阶段本身就应该是一视同仁的。

  “房住不炒”让房产回归到住的本质,其主要难点就在于隔离依附于房产的各种资源

  建国初期国内各种资源的相对缺乏所以我们通过户籍、房产等进行分配,如今的所谓学区房、学位房等其实都是过去习惯的延续

  哪怕经济和产业发展到如今,各个城市之间的资源分配情况也不尽相同,哪怕是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域资源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为了争夺这些资源大家就通过房产来竞争,这也是学区房的由来。不过如果真的取消学区房,是不是真的就可以实现资源平等?资源共享?未必,几点观察:

  资源总是需要依附于某些东西的,钱、房、户籍是经常被依附的对象,基本这是由优质资源相对稀缺所决定的。哪怕是欧外国家优质资源也不是无限的,大专生占据了50%左右的大学生比例,真正能够进入名校的不过10%左右;而且进入名校的代价就是高昂的学费。介于欧外国家优质学校基本都是以私利为主,自然就是价高者得,其依附点就是钱!国内优质学校相对含蓄点,依附于房产和户籍的多。这是由多数优质中小学本身还是以公立性质为主决定的。

  要想真正解决学区概念,最根本的是要解决掉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优质资源供给不足才是根本。就像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认为“择校的根本原因还是供需矛盾,是优质教学资源供给不足”一样,任何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进入到一个好的学校,有一个好的起点。说到底还是资源分配方式或者供给的问题,目前要想解决学区概念其实还是可以参考日本的区域内师资资源周期轮换的方式。
相关文章推荐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