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10 01:42:00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2021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达192.56点进程持续加速

2021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达192.56点进程持续加速

南方财经记者吴双、上海实习生李柯报道

11月7日在上海发布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报告(2022年)》显示南京都市圈2022gdp,2021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为192.56点,同比增长6.49%,实现涨幅最大近三年,区域一体化发展。迈向更高质量、更广领域、更深层次。

主要指标全国领先,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一期从产业融合、设施联通、生态共保、民生服务、协同开放五个维度进行评价。指数结果显示,三省一市正在发挥各自优势,齐心协力。2021年6.49%的指数增速明显大于上年2.80%的增幅。目前的指数水平已达到2012年的1.69倍,增长率达到6.03%。综合来看,无论是区域GDP、工业增加值、高铁运营里程等综合指标,还是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期寿命等平均指标,长三角属于全国“第一梯队”,维护国内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行委员会副主任张忠伟认为,“在推进制度建设的同时,数据作为要素资源要进一步赋能示范发展。例如,数据流的速度将比以前更快而不是更慢,流的流应该更大而不是更小,流的成本应该更低而不是更高,元素流的方向应该是双向的流动,多方位而非单极,这些都将体现在未来的大数据治理中。”

能源消费增长 3.2% 支撑 GDP 增长 8.1%

分项指数看,五项一级指标均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其中,设施与互联互通分项指数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8.04%,成为拉动整体指数增长的强劲因素;产业整合分项指数绝对值最高,达到222.49点,整合内生动力强劲。生态共保点 民生服务指数和分项指数与总体指数基本同步增长,体现融合发展成果惠及全民,公众获得感日益增强。

报告分析认为,疫情对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影响较大,商品流动、投资交易、产业合作等方面更具韧性。数据显示,2021年,长三角跨城通勤、商务交流、异地休闲规模将分别同比下降4.5%、11.6%和21.0%,而航空、港口和铁路货运量将分别增长10%、5%和5%。技术合同交易额从1.1万亿增长到1.63万亿,同期新增制造业分支数量增长73%。

从今年新增的“数字生态”和“绿水青山”两项新指标来看,长三角在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表现良好。评价结果显示,三省一市数字生态绩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上海、杭州、南京位居全国前十名城市。这些城市在数字基础、数字能力、数字应用等方面都没有短板。展现出强大的数字化创新能力和人才聚集效应。

据统计,2021年长三角水质优良断面比例比2018年提高9.6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比2018年下降26.2%。同时长三角地区以3.2%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8.1%的GDP增长,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6.7%南京都市圈2022gdp,产生了24.1%的GDP、26.6%的税收和21%的城镇就业人口。

受疫情影响,长三角地区的国际国内交流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一级指标中,协同开放分项指数年均增速为3.57%,落后于指数整体增速。

GDP总量接近“国际顶级水平”

指数报告除了在宏观层面定量分析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外,还推出了“长三角一体化城市指数”,横向评价城市层面参与一体化发展的状况和水平。结果显示,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合肥、宁波、无锡等7个核心城市的一体化水平领先,18个分项指数中有12个进入前十。从2020年以来的增量来看,“七王”聚集了长三角60%的人口增量和53%的GDP增量,成为区域联动一体化水平最高的区域。

“以核心为主导的多中心综合体”是上海都市圈的独特名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孙娟认为,长三角城市不是竞争关系,而是竞争合作关系,“每个城市都有很多发展亮点,每个人都在错位中发展。无论承担什么功能和角色,每个城市都贡献自己的长板,共同建设韧性上海都市圈,实现全球能级提升。我们希望任何一个单位在世界。”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上海都市圈GDP总量约为12.6万亿元,接近纽约都市圈、东京都市圈等“国际顶尖”;另一方面,上海大都市圈和这些“国际顶级”流量“不同”。孙娟介绍:“东京是一个核心集中度特别强的地方,从内到外下降非常明显。上海都市圈之间的关系远比中心到外延的关系复杂。整个上海都会区和东京纽约和纽约的区别在于这个区域是多层次、多中心、多节点的,

“我们一直想对标国际先进经验,”孙娟说。“但今天,我们发现中国的都市圈有很多内在的逻辑和特点,我们应该为世界贡献中国的解决方案。”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