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08 22:33:29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最牛医药分析师徐佳熹有实力、高颜值,还会讲段子

最牛医药分析师徐佳熹有实力、高颜值,还会讲段子

7月16日,智投与国泰基金联合举办医药论坛。

座谈会上,兴业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最佳医药分析师徐嘉熙干练、帅气、会说笑,深入浅出地讲解医药投资最重要的问题。理解方式。

惠洋洋先说了几个印象深刻的笑话。

开玩笑

两年前,我在深圳做过路演。路演结束后,我坐在出租车的后座上,打电话给一位投资者谈论医药股。司机一听,说你在投资?我说是。

司机说,看医药股,我说,嗯。司机说,我从来不投资医药股,我说为什么?他说太贵了。我说估价多少次你觉得不贵,他回复我,几次?五块钱,不多了。

嗯,这个笑话是说想买医药股的同学很多,但是懂医药股的同学很少。如果能多了解一点,赚钱的希望还是很大的。

笑话二

刚入行的时候,学长拍拍我的肩膀说,小徐,你要记住,市值过百亿的公司,就是市值大的公司。这在今天听起来可能有点低标准,但在当时确实如此。

在那一轮普药整合中,一些公司未能获得产品升级,到今天还有百亿市值。当时市值10、200亿的恒瑞,现在市值3000亿。

这个笑话是说了解行业和产业政策有用。

段子三

上周,我们为投资者做了一个小型工作坊(训练营)。我在谈论 ASCO 的进展。以前就像KRAS一样,不能入药。今年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找到了七八篇论文与您分享。.

我原以为,这样直白的话哪个投资人愿意听?起初我以为只是一群药学研究人员,20个席位,30个席位就够了。最后来了100个人,既有二级市场的投资人,也有一级市场的投资人,还有药企的BD。来科室很有意思。

嗯,我和有钱人的差距就在于学习的意愿和学习的能力。

好吧,学习吧,徐嘉熙在这个论坛说了三个重点,了解了这些,长此以往赚大钱。

第一,去年出台了很多政策,比如带量采购、DRGs(与疾病诊断相关的类别)。很快,我们的医保目录也需要调整。如何解读这些东西?

二是科创板即将起航。在现在申报的公司中,生物医药板块可能是最大的板块之一。它有什么机会?你面临什么挑战?未来市场将如何运作?

第三,中国药企的研发目前处于什么阶段?这个行业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新药交易的四个关键问题

对于政策的影响,徐嘉熙先问了几个问题:

(1) 在中国看病难不贵?

(2) 老龄化对药企有利吗?

(3) 量购政策对股市的影响有多大?

(四)4+7新政后,中国医药企业的出路在哪里?

回答1:从表面上看,在中国看病并没有那么难,也没有那么贵。然而,存在结构性困难和昂贵的医疗费用。

比如你去中国的医院挂专家号,半夜排队,大概率能挂上去。但是如果在美国,就难了

提前一天预约教授级专家。

中国人均医疗费用约为4000元人民币,而美国接近10000美元。不是绝对值医药公司要投入多少钱,而是按比例来说,中国也比美国便宜很多。医疗支出约占GDP总量的6%至7%,美国约为18%,西欧、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平均超过10%。

中国的医疗无论是总量还是占GDP的比重都没有那么贵。

但在现实世界中,每个人都面临着许多不同于表象的困惑。

例如,许多人在没有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就去医院。医生水平参差不齐,包括医院之间相互确认诊断,医院服务的人性化和综合化管理,这些都体现了看病难。

看病的成本更多体现在药品结构上。药费被安全无效的东西占了。很多真正解决大病的肿瘤药没有纳入医保目录,因大病致贫的情况时有发生。

答案2:老龄化有利于医疗需求,但不利于医疗支付。即使在所谓的糟糕政策中,与中国非常相似的日本也拥有大量的大牛股。

在老龄化的整个过程中,中国和日本在 80 年代的情况是相似的。2011年之后,中日韩等周边经济体出台的政策,很多都是30年前的。

在某种程度上,老化意味着成本的控制和价格的降低。不过,在行业减速的过程中,资本市场依然跑赢大市。

日本医药行业指数跑赢东证指数,不仅跑赢指数,还有绝对收益,产生了武田、大冢、第一三共、卫材、安斯泰来等大牛股。有的甚至是十倍牛股。

看涨是因为这些产品的议价能力、创新和独立定价。对于没有定价权的产品,国家可以轻而易举地多批几批仿制药来压低价格。

但如果药企有不可替代的产品,老百姓愿意为之买单,跑赢大盘将成为长期目标。这也是近十年来日本出现一些十倍股的重要原因。

回答三:政策短??期影响很大,但长期会自我修正,市场会轮回。

去年12月6日的大团购,给不少投资者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然而,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放量采购并不是第一次认真控费降价的尝试。

2010年,医药股火爆。当年8月,安徽模式问世,11月底国务院发56号文件,复制安徽模式,在全国推广。在接下来的 14 个月里,医药指数下跌了 43%。

这与5月底到去年年底医药股40%的跌幅是一样的,但这些都没有拉低医药行业,指数摇摇晃晃地回来了。

什么理由?政策自然要修改。2011年,行业出现了一些负面问题,包括蜀中药业的苹果剥皮事件,包括现在大家可能记得比较清楚的毒胶囊,政府官方称之为问题胶囊。

这些事件最终促使对招标程序进行了一些微调,并进行了更严格的质量控制。后来,20号文件下发后,各省的规划都进行了微调。

此前,安徽平均降价幅度为52.8%,与去年的带量采购相比,降幅接近一个百分点。但随后又重新崛起,一批优质仿制药企业熬过寒冬,成长起来。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它不仅是历史的轮回,更是进步。

有投资者说,大家在做安徽模式的时候,上市公司没有受到影响,这是错误的。

答案4:4+7后,企业被迫转型。中国药企最有可能采用三种转型方式:

首先是选择和武田一样的做法,从模仿到创新。

90年代,武田坚持创新之路,包括实施国际化,在日经泡沫破灭时,成为十年翻十倍的股票。

第二类是高难度仿制药物的开发。

有些药品在中国市场上卖得很好,但至今还没有企业仿制成功。例如,阿斯利康(AstraZeneca)有一种名为布地奈德混悬剂的产品。去年单品销售额66亿元。这可能是中国医药中品种最多的,目前还没有企业模仿。

国外有很多制作药器复合物的方法。药品是没有专利的老产品,但技术门槛不低。即使在专利到期多年后,它仍然可以在市场上享有一段独占期。

三是做到价廉物美。

例如,印度仿制药公司 Sun Pharma 在纳斯达克上市。这是一个20年250倍的库存,品种齐全,300个、400个甚至500个ANDA(简化新药申请)文件号可以满足所有要求。

国内这样的公司不多,相信以后还会出现。过去,一些企业依赖大单品的仿制药,单品盈利甚至可以达到50%。4+7之后,这个时代已经过去,普通仿制药未来将回归15%的净利率。

如果我们能把原料和质量控制好,品种足够多,中国人口基数大,我们就可以在仿制药领域生产出世界领先的公司,甚至这些公司还有机会进入欧洲。和美国市场。

科创板带来的三大变化

徐嘉熙还表示,科创板给医药行业带来了新的变化和机遇。

变化最大的有三点:一是投资者对DCF的估值有了更深的认识。

科创板推出后,对于DCF来说,未来贴现现金流的计算会更加准确,这需要足够的专业性。

一些投资者还会关注另外两个相对估值锚:第一,港股和美股有没有相应的标的,它们的估值是多少?另外,一级市场的投资者是用什么样的资金成本进入的。

第二个变化是研发将进入军备竞赛时代。

2018年,北基因的报表研发费用为46亿,恒瑞则达到了27亿。如果加上资本化,还有像天士力、华润这样的公司。如果算上整个医药集团,将超过10亿。

但是我们确实有十几家企业达到了10亿级别的研发投入。别说十几年前,就算是五年前,我想都不敢想。五年前,中国甚至没有一家公司拥有十亿美元。我们看46亿,也就是7亿美元。

虽然无法与国际领先巨头的数百亿美元投资相比,但全球Big Pahrma(大型制药公司)的平均投资额为20亿美元、30亿美元、7亿美元真的很多。

我相信五年之内,中国每年投入10亿美元研发的企业,我们至少会正式进入国际二线梯队。

第三个变化是更新知识结构。

记得某K药(PD-1单克隆抗体Corida),默克公司的PD-1,当时提出其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药物获批时,默克市值大涨,百时美施贵宝市值大涨跌幅都一样,这是一个多么有效的市场。

国内更有可能发生的是临床试验通过,所有PD-1概念股齐涨。

所以,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否则,三年后就买不到处方药了。

未来医药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面对这些变化,投资医药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和机遇。风险是成功的概率,机会是一旦成功,市场空间就足够大。

以下是美国统计局的一组数据:

第一期临床成功率60%,第二期被称为死亡谷,30%以上,第三期60%医药公司要投入多少钱,第三期后获批概率90%,最后变成10 %。.

在中国成功的概率会更高,不是因为水平更高,而是因为没有原创性的研究对象。许多科学问题已被驳回。

对于中国创新药来说,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更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更加激烈的时代。

在中国,无论是生物仿制药还是一些热门靶点的创新药,价格都会变得很低,这对每个受众来说可能是更好的事情。

以目标为例。最后可能国外卖50万,国内卖4万、5万。

中国的优势在于患者数量足够多。现在一年可能新发肿瘤超过400万个,存量估计超过1000万个。

假设PD-1的很多靶点有效率30%,如果白菜价降到4万元,如果20%的新患者和5%的现有患者使用,就有70个市场亿元,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可怕的大小。

什么生意能跑出来?

从未来的角度来看,在很多领域,中国人能做的事情会更便宜。这东西在制造业是屡试不爽的。

未来无论是大型药企还是生物科技公司,出路都是靠资金实力,靠研发塑造产品线,靠商业能力获取回报。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不同的方法。对于Big Pahrma来说,优势在于销量。他们专注于大目标的快速流动(快速跟进)。他们在中国有很好的市场,他们主要专注于国内和国外市场。

对于生物科技公司来说,销量可能不是优势,但有些公司可能在某些技术上做得更好,在全球范围内被收购会有一定的价值。

将来,可能会发生一种叫做交叉收购的事情。

中国的大药企已经从现在开始,将BD(战略营销)重点放在这些国外生物科技公司在中国的新产品权益上。

无论是大型制药公司还是生物科技公司,都会有很多精彩的故事等待续写。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