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08 23:17:37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港交所改革后,投资人投资现在是否过热?(组图)

港交所改革后,投资人投资现在是否过热?(组图)

港交所改革后,投资者应如何把握医疗保健机会?生物医药投资是否过热?

唐大杰:我们投资了生物医药,尤其是创新药。由于外部环境的原因,我们去年和今年才开始投资。其实我在深创投四五年前就开始投资这个领域。

为什么关注生物医药,尤其是创新药?其实很简单。在互联网和物联网领域,中国的顶尖企业已经接近美国的顶尖企业,价值不相上下。但谁是目前最好的生物医药公司?对于恒瑞医药来说,第一个千亿用了16年,第二个千亿用了2年。6月8日,用时7个月达到第三个1亿。然而,恒瑞医药在中国的市值只有3000亿元。谁是美国最有价值的人?强生,我6月5日查了一下强生的市值,3326亿美元,折算成人民币2.12万亿。强生是恒瑞医药市值的7倍,而强生的市值几乎是二级市场药企市值的总和。在这个领域,其实中国的顶尖企业和美国的顶尖企业相比,还有七八倍的增长潜力。机会确实存在。

第二个大健康领域,我可以告诉你,过去15年,全球最畅销的10个领域中,有8个是生物医药,一个单一的药物可以成为一个市值很大的公司。当前形势下,大家都关注大健康产业、生物医药、创新药。其实我不太喜欢用风口这个词,但是确实是大家应该关注的一个价值点。

我个人在二级市场工作。我最初是在二级市场担任研究员。我自己的经验是有滞后效应。我认为二级市场的价值并不能提前反映行业的价值。其实是有滞后效应的。事实上,目前生物医药一级市场股权投资存在价值洼地。这是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既然这东西很好,那去哪里找目标。我个人的经验是,在这之前,生物药在中国市场是没有标的。据官方统计,2016年全球生物制药整体销售额为6000亿美元,而中国企业的贡献仅为5亿美元。我想这5亿美元不是任何公司生产的产品销售的结果,一定是几项专利的转让价值而已。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几乎在中国市场,中国企业对生物药的贡献几乎为零。

第三个观点,在中国找不到,去哪里找?其实这个行业的发展,我个人认为是三大因素带来的。首先是政策环境,政策变化是目前最大的。近两三年,如果大家关注这个行业,食药监很多改革和发布的速度都接近证监会。二是国际化,加入一些国际组织,数据在国内外互认。三是完善了一些准入制度,更有利于创新。这个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才储备已经到了爆发的临界点。现在这个行业的人才储备,我个人认为,受益于十年前的金融危机。也就是说,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政府减少了大量的基础设施研究。当时,大量的生物医学人才从北美回国。我们都知道“千人计划”,一共12批,6000人医药公司要投入多少钱,其中三分之一是生物医药人才。而且他们在国外硕果累累回来之后,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已经具备了我们自己的研发能力。

诚然,近五六年以来,人们都在说生物医药投资过热,但所谓过热的投资是追逐一些成熟的项目,而真正注重早期研发投入的资本生物医学仍然很小。因此,由于环境的这些变化,目前国内生物医药研发的企业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有了选择的余地。

所以在这个背景下,我们的套路就是,一个是这些早期的技术人员回国创业的项目,我们跟踪他们。二是我们在之前的联系上已经投入了,这样会有更多的项目落地深圳。借助深圳对早期项目的资助,相当于天使投资进行投资。投资完成后,我们会跟上。这几年靠着我们的合作伙伴,我们投资了一些项目,现在也在慢慢搭建自己的孵化平台,有资源去整合和支持,所以整体成长还是比较顺利的。但我也注意到,市场上大部分资金还是在追逐成熟的项目,但生物医药投资的真正价值在于寻求早期研发

李娟

李娟:香港新IPO政策有三个变化,其中我觉得生物医药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新政策,对我们整个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影响是非常深远和长远的。

众所周知,美国的生物医药产业与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最后的研发。在发布之前,我获得了临床批准。当药物最终上市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在过去,资本市场确实没有按照我们生物医药行业的规律来配置资源,这实际上导致了新药研发的资金严重短缺。如果说投资是否过热,我觉得这一段严重不足。

因此,我们在新药方面没有取得重大突破。港交所这次改革,我觉得最大的意义就在这个地方。彻底颠覆了过去的IPO,主要是国内的资源配置机制让我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样,我们以后就会有大量的新药出现。我被资金问题所牵制,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个问题解决之后,整个产业链其实就打通了。如果把这个环节打通,未来会有很多拥有知识产权的药企,自己会进一步扩大,对小企业开发新药的需求也会增加。它会拉动,所以对整个行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带动。

你说投资过热?我认为投资远远不够。我觉得新政策让我们的投资更加合理,让金融资产更加契合我们这个行业的需求。

刘景龙:生物医药风险投资在美国被称为另一种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有两种,一种是风险投资,一种是生物医药风险投资。这个行业的性质决定了这一点。

2014年有超过260家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其中100家是生物医药和生物科技,属于另类风险投资。美国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都有这样的资金安排,而中国没有。好在港股新规开放了这个市场,开放了产业基金和前端到后端。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港股新规是我们做生物医药创投的春天。现在我们可以说是VC/PE机构。除了纳斯达克,我们还有一个IPO市场,就是生物医药创投。从财务的角度来看,资金的流动性有了发展,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曾小军

曾小军:刚才大家都讲了宏观层面,那我说一下微观层面。最近独角兽这个词很流行。我不在乎香港的新政策是什么样的,我也不在乎这个行业是不是太泡沫了还是太弱了。其实核心如果是用独角兽这个词,就是找独角兽。我觉得独角兽把它分解成三个词,第一个是孤独的,排他的孤独的,独一无二的。作为企业,在成长、成熟、长期并购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差异化优势。没有自主性,企业就无法长久生存。

第二只角非常锋利和坚硬。你的差异化优势是你自己的,是你花时间和精力才能拿回来,还是你不愿意卖,别人永远买不到,这是一个很核心的东西。你能做,别人也能做,只要别人出价高一点,很多人也能做。所以你要有核心竞争力,就是独特性。

第三个是野兽。简单来说,兽就是具有多种特性的兽。首先,它会很敏锐。当它看到猎物时,会本能地扑上去。第二,非常执着。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作为一个企业,这个企业的团队一定要有激情,有情怀,不能单纯的为了利益去做一些事情。如果只是为了利益而做某事,在企业长期的成长过程中,其内在动力是不够的。所以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不管投资什么行业,都要找独角兽。

从2012年开始,我们就专注于整个医疗体系,寻找和建设平台型公司,帮助他们成长。所谓平台企业,如果已经是平台企业,具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龙头企业。但是,医疗健康领域的细分领域很多。可能还没有形成龙头企业,还有很大的竞争潜力。这个时候,你要判断谁能逃脱,你要绕过这个。. 这是第一个。

二是助力企业成长。投资其实就是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办法使工业和工业。实业就是在猛兽的基础上,让你的麒麟、角扎实。中间会有关节点。你必须找到关节点。如果找不到相互跨界,未来就会出现一定的问题。

刘建云

刘建云:从我们投资的30多家医疗健康企业的经验来看,我们有几个观点。第一个观点,时间的搭配一定要有所准备。如果在中国是5+2循环,而且是早期医疗项目,我觉得是扯淡。可以点缀,但不能大面积撤。其实8+2,标准可以做一些早期的项目,这是我们的观点。

第二点,在退出方面,因为我是VC,并购退出的优势应该是非常压倒性的。我认为IPO非常不确定。你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你想做一个VC。我觉得是不靠谱的,所以我觉得并购退出对于医疗领域应该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并购安排,我是不敢投资医疗健康领域的。

第三点感受更深。最简单的材料和医疗,和互联网的结合,我们发现由于周期长,带来的不确定性特别大。在这种情况下,在我们的投资中,我们认为团队一定是非常强大的。在一个不确定性超过一半的行业里,我们有一种感觉,它一定会遇到你能遇到的所有陷阱,它一定会给你加倍的方式来应对你能遇到的所有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我们假设的技术,我们假设的模型可能会变,但是团队,如果leader比较强,这样的企业挺过风险,成功的概率会高很多。所以对我们来说,我们在这个行业的投入,会逐渐弱化我们的技术,但是如果团队强大,

您如何看待医疗保健行业与新技术结合的潜力,其中有多少是泡沫?

曾小军:这次是从微观到宏观。有小额投资。我们有一个内部研究部门,研究互联网医疗和智慧医疗。我们发现真正的小额投资并不多。从宏观上看,互联网还是有智能的,还有生物技术的发展,包括基因检测、基因编辑、细胞治疗、免疫治疗的改进。这些变化将带来未来整个医疗健康行业的变革。它是什么。

我想会有几个。如果未来有整合,整合只是一个假设。其实,所有的融合,所有的技术,都是围绕着医疗健康的本质在做一些事情。你必须能够改进诊断和治疗。即使是效率的恢复,这也是符合规律的。只要你不能提高诊断、治疗和康复的效率,这个项目就不能提交。

现在来看,信息技术其实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我现有的数据能不能有效的整理和分析,能不能得到一些有用的东西。我想现在很多人都在这样做。但是这里我们要判断清楚这个数据是否有可能成为你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如果哪个平台说未来中国医院的数据,或者人的医疗数据,我有核心竞争力,我觉得可能性不大。党和政府绝对不可能让你这么做,因为这关系到国家核心的数据安全,甚至关系到以后的一些事情。我们现在没有办法做出这样的判断。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块。

所以你只能在某些细分领域得到比较新鲜、专业的医学层面的数据。你可以不断打磨这些数据,提高康复效率。我想可能会有很多这样的项目。但要判断哪些医疗细分领域对这方面的需求极其强烈,可能在这方面有一些优势。

其次,未来可能会有很多新鲜的数据,你以前得不到的数据,因为细胞疗法等等,会有很多数据出来,给未来带来很多变化。现在让我们想象一下未来5-10年整个医疗的变化。我个人的判断,从数据上看,肯定是国家进行宏观引导,掌握在国家或者一些超级实体手里。它将建立一个大框架。这个大框架可能是一个医疗云。医疗云下有各种真实的硬件架构。这种架构应该只能由国家或者一些非常有实力的公司来做。

普通投资机构和投资者能做什么?这片医疗大云下可能有好几个层次。对于区域医疗中心乃至乡镇医疗终端,其一些规则或职责会发生变化。可能有很大一部分以前需要专业医生,或者顶级专业医生做不到的事情,可能会逐渐规范化、流水化。现在也有很多机构在做这件事。它从某个领域出发,从整个诊疗过程做一个非常详细的流程,不断用专家的态度去优化。可以解决普通医生90%的问题。.

我只能说,如果再投资的话,第一个未来的框架,我觉得,大概就是这种框架。但是从现在的框架,会如何演化到那个框架,我们还在做路径判断。二是无论做什么,都要脚踏实地,提高医疗诊断、医疗、康复效果。这是我个人的判断。

刘景龙

刘景龙:从生物医药转向新技术、互联网、AI人工智能,其实这两个领域的逻辑是一样的,投资也是一样。许多机构对生物医学领域深表敬畏。如何进行后端资本运作,其实难度很大。

互联网医疗包括医疗人工智能。这些题目对大家来说可能比较容易,但是水比较深,坑也比较多。这种坑是一个人人都能唱得痛快掉进去的坑。新的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嫁接,要解决医疗本身的核心问题。比如医疗人工智能,那么机器人是用来做什么的呢?用来做人做不到的,做人做不到的,解决这个核心需求。

数据要注意数据获取的成本。我们的精准医疗之所以没有大规模惠及大众,是因为医疗成本太高,而且只惠及一些非常明显的地方,包括孕前筛查。数据还需要注意它的穿透性。在浅层数据中,患者的家庭住址和病历应该得到完善。他的门诊、住院、临床、康复、术后等案例,这个数据是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只停留在数据浅薄的A平台,价值不大。

李娟:科技的飞速发展应该出乎我们所有人的意料。如果靠自己的数据开发,肯定会产生各种应用。众所周知,医疗健康行业是一个朝阳行业,也是一个需求巨大的行业。在我国,随着消费升级和人们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需求其实是在增加的。再加上我们过去水平也低,所以这是必然的。大家对人工智能了解很多,包括大数据,比如大数据里面的基因检测,精准医疗。事实上,很多数据并没有得到充分应用。我觉得大数据的每一次应用,每一次突破,更不用说新的增量数据对行业的贡献,

我认为区块链肯定很快就会进入我们这个行业。这么大的数据是每个人的数据。其实这个数据是私有的,区块链有很好的保密性能。为什么现在不能用了?这是一个效率问题。但是科技的发展真的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未来我们数据的应用,我想会衍生出很多新的模型。我觉得它实际上会带来我们原研药的研发和我们的诊疗模式的一系列革命性的变化,而且这个变化会非常快。这是我个人在宏观层面的判断。

当然,我们的投资,我们的生意,如果在微观上没有宏观上那么容易把握和判断,那么判断起来就那么容易,因为你要用真金白银去投资。作为投资者,我需要能够保证我投资的增值,以及流动性。我认为投资与投资企业是一样的。您还需要投资各种资源。短时间内,你能不能保证它的增值,你能不能保证你的企业有足够的血量。所以这种判断,你要结合你自己的行业,你自己的细分产品,在你自己支持的时间内,在我们资金的有效期内,你的技术是好的,同时你能不能把这个变成一个产品?,产品能否成为商品?如果你成为样本,你仍然无法生存。如果你想成为每个人都感兴趣的产品,如果我想退出,就必须有人接手。这个微观的判断,你的切入点是什么时候,你投入的各种资源有没有,都得判断。但是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不努力,无论是创业还是投资,都肯定做不成。100%的努力是不够的,我们需要120%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无论是做生意还是投资。100%的努力是不够的,我们需要120%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无论是做生意还是投资。100%的努力是不够的,我们需要120%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唐大杰

唐大杰:上周有个小伙子来找我。他说唐先生,你来投我一票,做医疗领域的机器,培养中国神医。后来我说你的团队给我看,他们都在做AI。第二次问他数据是从哪里来的,他说是我出钱买的。后来我说,至少我不会投你的项目。我觉得至少是一种新技术,一种新的应用手段,它是和一个预定的场景相结合的。所谓结合,就是你有能力整合这个场景或者行业的资源。你必须有整合资源的能力。首先,你必须是行业专家,所以这导致我们之前大量死在O2O上。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个行业,也不想了解这个行业。

第二,刚才大家讲了数据。我对大数据的理解,以及大数据在这个行业的应用,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困难得多。我了解大数据。如果上升到战略资源的层面,可能真的是国有资产。因此,数据的使用和挖掘实际上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第三种情况呢?全国所有的医院都在做信息化,但是到目前为止,呈现给我们的所有数据仍然是数据孤岛。但这是否意味着这种人工智能或新方法没有前景?不,我觉得有很多地方可以标准化。在成像中心,信息的分离完全是由兴趣线引起的。意思是为了赚大家的钱,医院不管,先拍片子。你应用这些东西的新方法是可行的。二是类似于注册,这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手段的应用在某个领域也是可行的。

另一个部分数据共享是可能的。如果让我来评判这类项目,一个是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要把工具、手段、技术和医疗结合起来,目的是什么?我觉得目的很简单,就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如果此类项目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具备整合产业资源的能力,或许可以成为我们判断和选择AI或新技术在医疗领域是否具有投资价值的标准。

蒋晓东

蒋晓东:我个人坚信信息技术会在未来20年给医疗健康行业带来巨大的变革,并最终实现巨大的作用。今天的问题正如曾先生刚才所说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并不清晰。我们目前正在画空中楼阁,这是我们的最终目标,但这个最终目标与今天的世界看起来很不一样。如何从今天的状态到那个状态尚不清楚。其实大家可以看到,过去几十年很多行业的发展或者转型过程都不是很清晰。回首10年前,原来如此。

但由于路径不明朗,创业者和投资人都需要非常谨慎。比如人工智能,现在这个口号非常响亮。我这十几年一直在做的就是人工智能。今天所谓的人工智能代表了很多不同的东西,其中大部分是一种算法,这就是所谓的人工智能。它是一种算法。然后有一小部分是我们意义上真正的机器学习医药公司要投入多少钱,神经网络。还有一小部分,在医疗上几乎没有应用,深度学习,这是三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它在不同的医疗场景和不同的用户中有着完全不同的东西。

现在大家走在最前面,不管是飞的乌鸦,不管飞的是什么,好像我可以用这个标签筹款,把那个东西变成一个美丽的童话,跟神医一样灵丹妙药 不可靠。所以在这里面,首先,我觉得有两个最重要的点来识别这个东西。第一点是必须有人为此付出代价。不管你觉得好不好,总得有人买单。二是回归互联网移动医疗。不管有没有互联网,互联网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都必须解决医疗的本质问题。医疗存在三个核心问题,质量、成本和可及性。如果能用这三者,这三者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改变一个数量级。如果你看不到它,

所以不管用什么标签,患者需要解决的问题,医生需要解决的问题,研发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不会变的。所以我觉得重要的不是线上还是线下,是数字还是实体,你用什么手段去解决这些问题,你是否真的解决了这些问题。人们愿意付出,这是最基本的试金石。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