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04 16:51:31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2022年年初超3500只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为负巨额赎回

2022年年初超3500只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为负巨额赎回

2022年初至今,市场上近2.2万只理财产品中,有3500多只银行理财产品出现负收益。(视觉中国/图)

“银行理财都变成基金了,我为什么还要买理财?” 张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理财连基金都比不上,不能卖出止损。

2021年下半年,他在某银行购买了一款名为“智值180天(净值型)”的银行理财产品。2022年初至3月中旬,该产品浮亏近6%。

张淳的遭遇并不少见。以稳健着称的银行理财产品出现大额亏损。Wind数据显示,2022年初至今,市场上近2.2万只理财产品中,有3500多只银行理财产品出现负收益,其中185只收益损失超过5%。

国盛证券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以来,19.4%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为负,9.6%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低于-1%,2.6%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低于-3% . 理财产品总规模超过29万亿元。

向“固收+”转型

张春购买的理财产品属于当前热销的“固收+”类型。根据合同,银行将20%-40%的资金投入股市,60%-80%的资金投入债券市场。

传统的银行理财主要是指固定收益产品。固定收益产品投资于银行存款、债券、货币基金等资产,收益和风险都不高。“固收+”将部分资金投入股市,在增加收益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风险。

眼看所购买的理财净值持续下滑,张春强烈要求理财经理赎回。对方告知,他购买的产品属于定期开放赎回的类型,到期后(180天为一个周期)才能赎回,张春要等两个月。

合同规定,张春只能在每个投资周期前的短短几天内完成赎回。如果赎回份额超过整体理财产品的10%,则属于巨额赎回,银行甚至有权拒绝客户的要求。

3500多种亏损的银行理财产品按照亏损程度可以分为三类。亏损超过10%的“头号”产品有104只,其中大部分是投资股市的“权益类产品”。或者代客境外理财产品,主要投资港股和美股。

根据Wind数据显示,张春购买的产品在流失榜单中排名第157位,处于“腰”位,即流失率在5%至10%之间的产品。该范围内共有81款理财产品。这些“腰”产品是“固收+”的天下,打上了“混”的标签。大部分资产投资于债券市场,小部分投资于股票市场。

剩下的3000个“底”亏损产品,大部分是传统的固定收益产品上市公司理财产品规定,投资于风险最低的债券。

也就是说,银行买入的股票越多,损失越大。

宏观层面,受美联储加息和俄乌战争影响,2022年股市和债市收益将大幅下滑,理财产品也将受到影响。

“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理财在资产配置和运作上形成了分水岭。” 东方发动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惠鹏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李惠鹏此前多年担任公募基金经理,专注于债券市场投资。

分水岭之后,有两个变化。首先,新规禁止非标产品期限错配,导致银行将更多资产投资于权益类资产(如股票市场)。二是央行基准利率下行,市场债券收益率也逐步走低。

“2018年投资一般利率债和信用债,可能还有5%左右的收益,现在基本是2%左右。” 李惠鹏说。

在债券收益“减半”和转型压力下,银行理财子公司不得不大力发行“固收+”产品,同时配置资金在股市和债市,加剧了银行理财净值的波动。

榜单上尤为抢眼的是“工银理财-信得利全球轮转”,2022年以来净值跌幅超45%,竟然是一款固定收益债券产品。本产品期限结构为“1+4年”,封闭期为5年,风险等级仅为R3(中等风险)。

产品季报显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85.13%的资金投资于名为“景顺长城优势投资5号QDII”的资产管理计划。

李惠鹏解释说,通过QDII渠道流出的资金,可以投资于港股、美股、美元债等海外资产。2022年海外地产债大跌,而上述产品通过基金公司的专户渠道进行投资,更像是一种特别设计的产品。“从战略上看,中国美元投资海外房地产债的可能性很大。”

高风险产品吸引风险偏好低的投资者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浙商银行原行长刘晓春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说,银行理财是2000年以后才开始流行的。”

2004年2月,光大银行上海分行发行了内地第一只理财产品,打破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坚冰。银行理财从一开始就采用了“预期收益”的方式,给客户一个比较明确的收益率,并为此做了隐性保证(即刚付)。

当时还没有“刚性赎回”的概念,叫“超额留存”,意思是把理财产品的固定收益部分给客户,剩下的收益转入银行管理费用。

非标(非标债券)业务普及后,银行可以通过信托渠道直接向企业发放贷款,具体是通过向信托公司购买信托计划,达到变相放贷的目的。然而,愿意使用信托渠道而非银行系统融资的企业和项目往往风险较大,而银行则通过不规范的变相方式规避了贷款的风控审查。

日益庞大的非标业务已成为“影子银行”。直到2013年,监管才发现风险。同年3月,中国银监会发布《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经营行为的通知》(8号文),规定理财资金投资于非标资产不得超过理财总额的35%和全行资产总额的4%。

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研究,截至2014年9月末,我国影子银行规模为28.35万亿元,占信用货币创造的20.43%。投资等,本质上是贷款,创造信用货币。银行将这些本质上是贷款的资产转移到表外,同时将相应的存款转化为理财产品。”

“传统理财产品的底层逻辑仍然是边存边放,刚性兑付后形成了影子银行。” 刘晓春总结道。

早年,理财产品能够保本保收,主要靠资金池、非标产品资产错配、摊余成本估值等三方面支撑。2018年出台的资管新规打破了刚性交换,即打破了三者之间的逻辑链条。

一是将理财产品的估值方式由“摊余成本法”改为“净值法”,即产品需要每天公布自身净值(类似于公募基金),可以及时反映资产的收益和风险。

此前,银行理财产品多采用摊余成本法对债券投资进行估值,即银行理财对成本和未来价格进行估算后,在两点之间画一条直线或平滑向上的曲线。这使得产品的净值显得不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缓慢攀升,使得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显得更加稳健。

其次,资管新规消除了非标投资中的资产错配,暴露了银行投资的高风险产品。

过去,银行可以将几个月期限的金融产品与几年期限的债务进行比较。当一个产品亏损时,银行可以通过发行新产品来弥补之前需要支付的本金和利息。即使在此过程中资产价格出现较大波动,理财产品依然可以通过“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填补资金池缺口。只要银行继续销售理财产品,银行的理财就可以套现到底。

“我们银行的理财从一开始就没有想好怎么办。到底是面向高净值人群的高风险产品,还是面向普罗大众的标准化产品。如果用高风险产品来吸引低风险的投资者,然后去 Crooked。” 刘晓春说道。

竞争加剧

2019年资管新规出台后,市场不时流传银行理财倒闭的预期。

在上海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担任理财经理的秦峰向南方周末记者描述,当时整个行业都处于动荡之中。为满足监管要求,该行新发行银行理财产品转向非保本和“净值化”。“你要跟投资人强调,你卖的产品可能赔钱。”

行情波动时,秦烽的电话总是响个不停。“刚开始很难,老客户不明白银行理财会赔钱。” 2019年最困难的一个月,秦风只卖出了两单。

形势随后迎来转机。2019年下半年,A股迎来一波行情行情。他所在的银行开始大力推广“固收+”。逐年下降的产品规模逐渐扩大。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银行业理财余额已突破29万亿元,同比增长12.14%。

在秦峰看来,股市是银行重返理财“巅峰”的最大功臣。股票理财整顿、估值方式变化带来的负面因素上市公司理财产品规定,都被股票市场带来的财富效应一一化解。

短暂的繁荣掩盖了风险。

“业内人士预测,2020年左右,行情应该是有亏有盈的行情,但恰好那时候是‘牛市’,所以理财客户并没有体验到打破刚性汇率的冲击” 李惠鹏说。

结果,低迷来了,投资者蒙受了远超预期的巨额损失。

在刘晓春看来,事后诸葛亮的状态,银行也有一定的责任,整个行业在应对资管新规上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只能靠天吃饭。

“很多人还没有渡过难关,这两年基本都希望资管新规不断延期,一旦经济出现波动,行业很兴奋,最好再延期。” “ 刘晓春说,银行放慢了整顿的步伐,甚至不愿整顿,“不整顿,至少业务量和利润还在。”

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的结束,银行理财面临的市场竞争者是投研能力更为专业的基金、证券公司、保险等机构。新规相当于将这些资产管理产品绑定在同一个规范中。

除同净值管理外,固定收益银行理财与同类公募基金的最高杠杆率基本一致,约为140%-200%。

但是,依靠高回报吸引客户,银行理财并不具备优势。

为了提高债券收益率,杠杆操作在银行理财的固定收益产品中并不少见。李惠鹏举了个例子,假设用10亿资本金购买债券,银行可以拿出2亿债券作为质押物给其他银行或交易对手,用借来的钱购买债券,相当于一个120% 杠杆。

但当股市下跌时,股票20%的资产损失,足以突破80%的债券投资收益。即使债券投资收益为正,两者仍无法对冲,投资者仍大概率蒙受损失。

监管机构很少发布风险警告。福建省银保监局近日公开提醒,“随着银行理财进入净值时代,理财产品净值面临波动风险,理财收益完全取决于实际投资成果,原来的预期收益率不复存在。”

母公司承担亏损

2020年央行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业机构总资产超过300万亿元,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近30万亿元,前后相差十倍。

为隔离银行资产和表外理财风险,监管允许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并按照“一成熟、一核准”的原则,剥离相关理财业务并转入理财子公司。截至2021年底,已设立财富管理公司29家,其中24家获批开业。

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指出,2021年底传统保本型理财产品规模出清,意味着市场难兑现的预期被彻底打破. 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净值型理财产品余额达26.96万亿元,占银行整体理财的92.97%。

“资管新规是一碗药,可以治病,但市场不可能吃药健康发展。” 一位接近监管的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资管新规本质上是针对影子银行的。它是发行发布的改革,但并未对整个金融行业(包括银行、基金、证券公司、保险等)的资产管理业务做出进一步规定。

从数据来看,理财子公司与银行母公司之间仍存在一定的风险相关性。

以最近发布年报的招商银行为例。旗下理财子公司招银理财2021年末管理规模2.78万亿元,当期实现净利润32.03亿元。但在年报“不良资产的产生及处置”部分却有一处不显眼的披露:2021年,符合条件的理财业务风险资产将通过余额转回投资性金融资产类别处置。表,理财资产总额将返回资产负债表。本金110.04亿元,按照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足额计提资产损失准备110.04亿元。

2020年年报中也有类似表述:2020年共计126.29亿元理财资产本金回流表,计提资产损失准备121.26亿元――根据预期信用损失模型逐案评估。全年实现净利润24.53亿元。

这意味着母公司银行仍承担理财子公司业务的部分亏损。尽管母公司剥离了高风险的表外业务,但在资管新规过渡期间,理财子公司承担的历史呆账仍在列。由母公司承担。

“这相当于让上市公司的股东变相承担了历史产品的支付任务,这样的会计处理是否符合资管新规的精神?” 接近监管者的人士说。

(应受访者要求,张淳、秦峰为化名)

南方周末记者许廷芳

另一视角

换一换